情迷意大利的愉悅世界
文︰陳慧兒 | 上載日期︰2007年10月22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節目︰情迷意大利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地中海藝術節)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19 - 21/10/2007
城市︰香港 »
藝術節︰地中海藝術節2007 »
藝術類別︰音樂 »

意大利領土以自歐洲大陸延伸入地中海的靴子型的亞平寧半島為主,和兩個主要島嶼 —— 撒丁島和西西里島組成(分別為地中海第一和第二大島嶼)。今年的「地中海藝術節」的開幕節目,就選擇以意大利為主題,打響頭炮。由德國的巴塔薩‧紐曼合唱團及室樂團演出的《情迷意大利》﹙以下簡稱《情》﹚,以意大利狂歡節﹙Carnival﹚的藝術特色為經緯,演繹出傳統的狂歡節音樂與風情。

 

舞台的世界是以天界、人類、植物及動物界所建構而成,連現場演奏的音樂家都分別戴上驢、狗、貓及公雞等頭盔/面具,甚有莎士比亞筆下《仲夏夜之夢》的夢幻感覺;加上一道彎橋的佈景,其中央兩邊分別有月亮及太陽的點綴,彷彿象徵宇宙萬物的大融和。而橋更是意大利水鄉的平常建築物,故很富意大利風味;就實際功用上,橋的佈景也能安頓好現場的演奏隊,也增添了舞台的高度和深度。

 

意大利狂歡節的重要特色是華麗的服飾和面具。《情》在服飾設計方面,都很鮮艷奪目而富美感,整體上極富形象化,能突出角色身份。至於面具,它是有着隱藏表演者身份及面部表情的作用。在演出之初,演繹天使和魔鬼的兩位演員是不戴面具的,然而分別在舞台左及右方的兩批演員,均戴上面具,一批是穿上黑色長袍者,另一批是穿上鮮色長袍者,分別代表魔鬼所支配的悲傷及天使所支配的快樂,眾人唱出《悲傷與歡欣的假面具》;隨後魔鬼及天使分別將這兩批演員的長袍脫下,展露出他們內裡的服飾,彰顯出他們自身的身份﹙例如是人、動物及植物等﹚及階級﹙例如是皇帝、平民等﹚。而魔鬼及天使分別將兩批演員的長袍脫下的動作,彷彿象徵地上萬物包括人類的身份都是從神/天界而來。之後的演員,除了小丑角色外,大都不再以面具示人,頭上最多只有是象徵身份的頭飾,讓觀眾都能看清楚演員歌唱時的面部神情及嘴部的變化。直至差不多到演出結束時,在一首輕快的《五聲部拍子多樣化舞曲》與群舞後,燈光收暗而眾演員靜默不動,只有一位女演員緩緩地由由舞台的右邊走到左邊,一身黑袍配以面上有點像骷髏頭的白色面具,手持一把長長的鐮刀,明顯象徵死神。傳統上,the Larva 或“volto”是典型的威尼斯式的面具,拉丁文的意思是 “mask”﹙面具﹚ “ghost”﹙鬼﹚ ﹙資料來源: Carnival of Venice,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這個女演員﹙女高音海克‧海勒爾曼﹚的扮相正好向觀眾展現了威尼斯式面具的亮相,也暗喻人生即使歡愉過後,最終必會死亡。而她的面部表情被面具掩蓋,她的歌聲就自然成為了全場焦點,以其美妙的女高音唱出一曲《眼睛,哭吧》, 非常悽怨,但略嫌歌曲太短,令人有意猶未盡之感。最後表演終結時,再以一小幕熱鬧歡愉的音樂及舞蹈讓全體演員再度亮相,貫徹意大利狂歡節的歡愉調子,讓觀眾帶着快樂的心情回家,也是合適的安排。

 

而就音樂而言,早期的意大利狂歡節,是源自戰爭勝利後的慶典,有理由相信,當時的音樂是以歡愉熱鬧為主,但《情》卻是悲喜的樂曲兼備,反而更具人性,令人回味。大部份的樂曲都是以愛情、簡單的故事或圍繞悲傷、歡欣等大方向為主題,沒有太大的批判性,相信這是因為意大利的狂歡節傳統所致;早期以慶典為主,後期狂歡節被統治階級用作娛樂/麻醉人民以避免革命發生的政治功具,樂曲的內容自然是以軟性為主了。今次德國的巴塔薩‧紐曼合唱團及室樂團所演出的多首樂曲,甚具水準;由於並無安排指揮家作指揮,眾演員需要既唱、既跳且演,在合唱時自然極為講求自我的控制及高度的合作性;難得的是,眾演員盡顯精湛的藝術造詣,演出時不但從容、自信及投入,演繹的每一首合唱歌曲,都能達到和諧的效果,渾為一體,令人感覺舒服。兩位飾小丑的演員演繹的《雙豎笛奏鳴曲第一首》,各以笛子合奏一曲,調子簡單輕快,合作富默契,所奏的樂曲令人為之神往。另外,兩位飾小丑的演員在某個環節裡,也有製造出一點喜劇效果,帶點意大利藝術喜劇﹙Commedia dell’Arte ﹚的色彩,讓整個演出更添氣氛。

 

整體而言,《情》的演出雖然不會令觀眾感到熱烈的狂歡,但肯定能有一份沉醉的愉悅。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戲劇協會個人會員及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永久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