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城──生活態度的解放
文︰林雅莉 | 上載日期︰2009年8月17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樓城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新視野藝術節)
演出單位︰進劇場 »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日期︰20-23//11/2008
城市︰香港 »
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 »
藝術類別︰戲劇 »

論香港,離不開城市人的壓抑。

 

單看《樓城》一詞,表面訴說城樓,建築卻成了次 要,生活態度的探討成了本劇的重點課題。

 

與其說《樓》是寫實與抽象的結合,不如說抽象是 劇中佔重的元素。抽象元素的出現,令觀眾需要運 轉腦袋一再思考,凡經過思考分析,印象更深刻。 與多媒體混合演出,加強了抽象感,成了對觀眾另 一種提示方式,亦是全劇不依賴道具及佈局的其中 原因。肢體成為了演員最有力的表達道具,觀眾需 要靠思維去領悟箇中意義。而其內心意象的演出正 好由舞者補完。舞者的出現加強詩化效果,並提供 另一種空間轉換方式。

 

《樓》亦展示了香港與港人對自身所屬的位置與認同 感的疑惑:哪裏才是我的根?除了句句淺白的引錄台 詞,劇中常見穿插著「箭頭」的符號,亦能帶出其意 味。箭頭巧妙地被安排移動方向、出現位置及數量, 聰明地予以不同意義。箭頭是很有目標,推動性的符 號,卻擠在一起亂轉亂晃,我們的歸根在哪裏?港人 的懸空感重更重。

 

創新的意象提供了不同的思考空間。各引錄台詞的處 理,雖然散亂,卻並不無章。一言一語,主以「情 感」作歸類,呈現眼前意外地融洽,分散的句子結聚 在一起有驚人的爆炸力,與多媒體的視覺刺激混和, 放射式的把訊息帶給觀眾。

簡單來說,因著《樓》的追逐性、腦袋急運轉,過量 地希望觀眾能從劇中領悟到甚麼訊息…若帶著期盼休 息的心情看《樓》,一切都會變得無趣,成為雲煙。 《樓》始終圍繞著港人生活態度的課題。穿插不少抱 怨生活及政府的引錄對白,大部份是對內在壓抑及擁 擠空間的抒發。

 

因著製作時訪問了各階層的人,所以除了負面聲音, 亦同時引錄了各種對生活疑惑的解答。其中強調 「香港對某些人來說,其實是富有空間及樂趣的,只 看你願意否,去選擇如何生活」。「選擇生活,去玩 吧!」的概念在劇中一再地被強調,無奈地,劇中所 舉的例:如改裝爬山單車、八號風球衝浪、退隱抓蜜 蜂……皆出自一些對基本生存條件無憂的社群,更甚 者是高階富有的人。對於真正活在困境,或為口奔馳 而不得已忘卻享受的人,似乎並未起作用。那些並非 自願選擇活在邊緣的人,真能如此放任去玩嗎?我們 生活並未安頓!低處發問,高處解答,若然《樓》顧 及的是社會的整體,此答案或許不會出現。

 

除了此高姿態解答,劇中亦同時提供了各種享受生活 的答案,觀眾只能對號入座,自行尋找合適的位置。 對生命的熱誠,奮鬥並抗衡壓力,是正面的訊息。

 

「窒息長椅」一幕以幽默手法紀錄港人的繁忙壓抑, 去探討「空間」與「節奏」的鋪排,其意義是不可 忽略的。劇中前半段節奏很趕急的流動著,故意讓 觀眾追逐情節,體驗現代香港的步伐,同時把後半段 節奏放緩,觀眾終於能放慢節拍,靜下來吸收。此時 是一個良機探討編導覺得需要深層思考的課題,亦是 劇中被認為重要訊息傳達的開始,包括空間與節奏的 探討:「人需要孤獨」,呼應著「社會需要暫停的按 鈕」,意指「靜下來思考」。思考改變速度,讓空間 及時間活現,道破大部份港人一直追求卻被受忽略 的元素,亦是另一種對有限土地及擠逼生活的回應。 「我們需要空間,空間去改變」。

 

這是很有意思的鋪排,適合任何層面的觀眾。我們於 如此擠壓繁忙的實體空間生活,遺忘了人類既有的虛 體空間,往內裏的延伸,而此空間就是最闊大而無限 的。一切,得以解放。

 

「大專學生劇評寫作導領計劃」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新視野藝術節2008)主辦,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策劃及統籌。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商業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