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審視現在的生活態度
文︰吳嘉華 | 上載日期︰2009年8月17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新視野藝術節)
演出單位︰進劇場 »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日期︰20-23//11/2008
城市︰香港 »
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 »
藝術類別︰戲劇 »

《樓城》以「引錄劇場」的形式演出,透過親身訪問 所得的資料,經演員揣摩創作,最後以舞台表現的方 式將其一一具體化,如實呈現觀眾面前。由於「引錄 劇場」在香港是一個新鮮的概念,《樓城》可以算是 一件實驗品,當然,對於初次接觸舞台劇的我,的確 新奇無比。進場前,我是個懷著冒險心情,準備進入 未知世界的小孩,既緊張又興奮。

 

樓與城,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兩者之間的故事互相 緊扣,又互相影響,城的人口劇增,樓的需求便應運 而生。可是,作為次等公民的香港人,在港英政府內 部缺乏本地聲音之下,所有的房屋和基建設施都得靠 自己一手一腳建立。他們能做的又有多少?這故事是 悲哀的。伏下了身子、伏下了尊嚴,努力工作,換來 的不是美好生活,而是慘被「開刀」的結果。看著建 築工人僵直的身軀,橫放在桌子上,任人魚肉,毫無 反抗之餘力的一幕,頓覺淒涼。

 

《樓城》中,傳教士一角的出場次數最多:為無牌女 小販出頭;為小童拭臉,尋找住所;為香港人謀福 祉,跟官員爭論,窮追不捨。終於爭到了!沒水,不 要緊;爬樓梯,沒關係,重要的是有一個安身之所, 屬於自己的家。那一刻我在想,為什麼從頭到尾都是 由一個外國人在為我們發言?他無懼困難,勇於爭 取。他可以做到的事,難道香港人做不到?於是,又 陷入深思之中。

 

適時的一場拳賽,為前半段過於悲哀的劇情擊出了一 點歡笑和勉勵。被打倒,站起來;被打倒,再站起 來,這是一種永不言敗的精神。於是,我們克服九七 金融風暴,渡過零三沙士一役,相信目前的金融海嘯 亦然。「香港人是打不死的。」香港人,應該如此。 另外,外籍演員間中吐出一兩句故作流利的廣東話, 亦會引起觀眾發笑,似是嚐到「悲中有喜」的味道, 沉重的心情得以調劑整理。

 

個人尤其喜歡那一段甚具震撼力的地盤場面,嘈雜的 鑽鑿聲,演員震動著身體,相同的節奏,配合背景幕 布不斷移動的建築大廈,逼真得猶如跳出了舞台的框 框,瞬間置身於現實的建築地盤。感官效果一流,令 人有種說不出口的壓迫感。

 

舞台上急促的節奏,一幕接一幕的劇情,化成一串串 符號,飄散舞台,飛往觀眾席。可是一切來得太快, 去得太快,觀眾來不及接收,新的場面又出現,要跟 上台上的步伐是有點吃力的。演員也是,汗流浹背, 甚至連說話也帶點喘氣聲。無論台上台下,都彷彿成 為了快節奏的奴隸,被牽著鼻子走,成為「忙」之下 的犧牲品。所以,這個社會需要一個「暫停按鈕」。 停一停,想一想。

 

如果像劇中所說,拋下繁重的工作去捉蜜蜂,似乎過 火了。有趣的是,為什麼要捉蜜蜂?還是蜜蜂只是一 個代表意義?所謂的忙裏偷閒的閒,其實是隨心的。 散場了,滿腦子的謎團,從中好像得到了很多,又好 像什麼也沒有。也許,《樓城》要帶給我們的就是一 個思考的機會,讓我們重新審視現在的生活態度。

 

「大專學生劇評寫作導領計劃」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新視野藝術節2008)主辦,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策劃及統籌。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應用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