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從藝Po論網上藝評
藝PO人︰洪思行  |  2013年3月28日

「藝Po」是一個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發起,由2012年四月開始,為期一年的試驗性網上評論網站。這個計劃的理念是「一個完全屬於藝評人的平台,集結藝評人力量,打破潮流限制,營造新時代藝評強勢,與表演藝術更為互動。」任何人都可以提交藝評,若能被刊出,藝評人(藝Po人)即可獲$1000元稿費。


在這個互聯網時代,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互聯網,各種網上平台如社交網站、討論區、網誌越來越受歡迎。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發起藝Po,正好迎合世界潮流,善用網上資源,嘗試令藝評能接觸到更多讀者,同時鼓勵更多人撰寫藝評,培養本港的「藝評文化」。


然而,藝Po在實質運作上有不少困難,首先是每月刊登藝評的數量不定。截至2月份為止,藝Po共刊出95篇藝評,參與的「藝Po人」共43名。除了在四月、六月至八月和十一月有11或12篇藝評刊出,其餘的月份都不足10篇,有些月份更少至4篇(十月及一月)。


當收到藝評稿件後,協會會把稿件寄給各位專業藝評人作評審,只有被選出的藝評才會刊登在藝Po上。此舉是要確保所刊登的藝評具一定的水準,卻無可避免地決減少了刊登藝評的數量。從好的方向想,這反映協會堅持重質不重量,不會濫竽充數,是一種對讀者負責任的行為。不過,從另一個方向想,一個藝評網站最重要的元素就是藝評,若無法確保藝評數量,實難以長此維持下來。


另一個困難是難以確定讀者的數量,也就是無法確定藝Po的成效有多大—究竟有幾多讀者瀏覽藝Po?有多少讀者知道藝Po的存在?有多少讀者會特意到藝Po尋找藝評?即使加入瀏覽人數統計,也不能分辨出哪些是真正讀者,哪些是偶然「經過」的網民。藝Po後來加入了留言功能,旨在促進讀者與藝Po人的交流。可是多個月來留言數目寥寥可數,大部份更是毫不相干的廣告留言,可見這功能的成效不彰。


總括來說,藝Po可說是心有餘而力不逮,雖是本港難得的藝評網上平台,惜未能形成強勢,也未能加強表演藝術的互動性。總結藝Po的經驗,它反映了推動網上藝評的難處。藝評有別於一般意見,除了主觀的感覺外,還需理性的分析,並以相關的知識及經驗來支持論據,性質上比個人意見嚴謹得多。由於個人意見只涉及主觀感覺,性質較輕鬆,故此在網上這些評論性低的意見的數量遠比評論的多,如何確保放在網上的藝評都是有質素的藝評,而非普通的個人意見便成了一道難題。


這個問題固然可透過設立把關人來解決,但網上平台的最大優勢在於自由,網民們可自由地就各種事項發表意見,這也是網上平台興起的主因之一,若然發言是需經篩選的,必然使很多人卻步,不願嘗試投稿。但若沒有人把關,很有可能讓網站充斥著個人意見,或是水準較低的評論,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失去設立藝評網站的原意。


此外,如何宣傳網站,讓更多人瀏覽,把藝評推廣出去,是網上藝評的另一道難題。畢竟在互聯網上有太多東西,一篇長篇大論的藝評實難以在茫茫網海中突圍而出,即使是加入相片或用一個吸引人的標題,都是治標不治本,無法吸引網民—特別是時常觀賞表演的目標觀眾的視線。事實上即使是文化圈中人,也不知道藝Po的存在。


對於以上的難題,筆者認為既然網民多會撰寫個人感想,如其抗拒,何不接受它?因此應可容許網民在表演完結後的一段短時期內(如一日),發表一些短篇的個人感想,日後才刊登藝評人的文章。此舉除善用了網絡的即時性,還能鼓勵網民撰寫文章,有助增加網站的「人氣」,更可把個人感想和藝評分開,避免混淆。


此外,網站可嘗試與各個藝團合作,把藝評放在相關藝團的網址或社交網站上,令那些藝評可接觸到目標讀者。筆者以前做資料搜集時,發現國家大劇院的網址除了會存放各個表演的相關新聞稿和報道,還會上載從不同媒體蒐集得來的藝評,而且那些不是一面倒讚揚的評論,也包括一些提出不足之處的評論,這很值得借鏡學習。當然,這個方法需要得到各個藝團協助執行,亦是在考驗它們有否足夠的器量來容許一些批評的聲音放在它們的網站上。


儘管現時本港的「藝評文化」並未普及,要長期運行一個網上評論網站確有難度。但像藝Po這類網上藝評計劃是絕對值得支持。正如以上提及,網上平台是潮流所趨,提倡網上藝評有其必要性—畢竟網上藝評能接觸到更多的潛在讀者,更可長時間保留著,易於搜尋,這比傳統的媒介方便,亦可節省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