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的時代意義
文︰草木 | 上載日期︰2005年8月23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鄭和與成祖 »
主辦︰香港話劇團
演出單位︰香港話劇團 »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日期︰14 - 23/5/2005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1405年鄭和第一次率領船隊出發下西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有計劃的海洋探索,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船隊還早了一百年。但是鄭和死後,隨著明朝國力衰弱,無法繼續支持龐大的船隊,發現新大陸和環繞地球一周等榮耀,唯有拱手讓予西方航海家。關於鄭和的成就,正史的記載並不詳細,反而有很多民間卻流傳很多故事。不過最能確認鄭和的功績,相信是散佈東南亞供奉三保太監鄭和的廟宇。

 

能夠促成如此偉大的創舉,是需要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沒有當時的皇帝明成祖的大力支持,是完全不可能成事。成祖不失為一個英明君主,甚至是最後一位,因為清代的康雍乾盛世始終是臣服於異族之下,占人口大多數的漢人,始終很難心悅誠服。不過成祖得位是通過宮廷政變而取得,始終有點名不正言不順,為了保持他的帝位,誅殺直言敢?之士,方孝孺就被判誅十族,連門生弟子都不放過,另外重用宦官,開啟宦官干政之路。在成祖當政時,還可以善加運用,但以後生性怯懦的君主,則只能任由擺佈。

 

香港話劇團的《鄭和與成祖》以兩人矛盾關係作為劇情推展的動力,最後鄭和得到精神上的解放,成祖己看不到他背負的牢籠,成為劃時代的開拓者。不過要在舞台上重現當時鄭和下西洋的龐大船隊,實在是沒有可能。首先導演冼紀然安排一個學者模樣的周記海為觀眾口述鄭和的事蹟;另一方面在傳統戲曲舞台的基礎上,運用現代劇場的燈光和舞台調度,用簡約的手法去表現宏偉的場景。其中一幕道衍堤邊垂釣的場面,簡單的一塊堤岸,沒有甚麼背景,畫面像極一幅水墨畫。表達巍峨的宮殿,也只是用上幾根柱子。和傳統戲曲舞台的佈景一樣,都是比較平面化。不過冼紀然同時善用舞台的深度和燈光去營造強烈的氣氛,成祖對皇后的感情在她遺體停放的場景中表露無遺。

 

採用這種舞台風格正好配合本劇另一個特色,便是電影般的剪接的手法。全劇的分場很多,佈景的變化很快。除了運用劇院快速的換景設備,導演還用上台前作為演出空間,以騰出台後去換景。這種手法在傳統戲曲中常用,因為令觀眾可以更近和集中欣賞主角的唱功。而《鄭》劇舞台的分割不只是台前台後,有台左台右,也有深度的變化。陳永華的音樂和導演的風格配合,既有傳統戲曲的元素,也有現代音樂的戲劇性和感情表現。

 

比較鄭和與成祖兩個角色,鄭和無論是選角以至角色處理及塑造都困難得多。我們心目中的太監是一個不完全的男人,慣常的處理都是帶點娘娘腔,但是鄭和是統領數萬人下西洋的統帥,還多次建立軍功,應該是充滿陽剛氣。劇中的鄭和還沒有被完全閹割,甚至可能有生育能力。這個矛盾的角色,辛偉強用一個比較踏實的方法處理,儘量讓觀眾可以了解他的內心世界。但是和成祖比較,他似乎柔弱一點,和劇中對他的推崇並不一致。

 

導演除了著重鄭和的開拓精神,和楊利偉的中國第一次載人航天之旅可堪比擬,也借演員的口去表達很多觀察和感受,令到這個歷史劇充滿時代意義。其中他多番強諷的奴才心態,那句「明白要執行,不明白也要執行」令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