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連繫
文︰王綺文 | 上載日期︰2009年8月17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美麗連繫 »
主辦︰香港話劇團
演出單位︰香港話劇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日期︰14-29/3/200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首次看由張達明編劇的作品《美麗連繫》,導演今次棄用線性的敍事方式,嘗試運用如舞蹈劇場中常見的拼貼手法,從文本中抽取重點,然後轉化為各種意象,把它們流暢地連繫一起,呈現富有詩意的流動畫面。故事聚焦在一群患有各種隱疾的都市人,當一個人與另一個人連繫上,其連繫或許會為各自的問題找到解藥。

 

主線圍繞電台編劇子俊,性格負面冷漠,受情緒困擾,患嚴重失眠,他正在編寫一個受歡迎的悲慘童話故事的廣播劇,小君是這個廣播劇的忠實聽眾,她因意外患上影響免疫能力的絕症,長期住在醫院,她的姊姊小J怕妹妹受廣播劇的負面訊息影響,想盡辦法入電台工作,期望可影響編劇為妹妹編寫一個廣播劇的happy ending。子俊與其姊已離婚的醫生丈夫John有不尋常的關係,他放不開他對姊姊的內疚,一直被困住自己的負面思緒,John醫生在小君住的醫院工作,經常聽到重覆的低沈聲音,懷疑自己有幻聽。

 

主線以外,還有其他人物穿插。自閉青年Jason是子俊的鄰居,經常拉大提琴,並幻想能與外星人聯繫;Jason媽媽在醫院工作,須照顧一位植物人,厭世的老差骨光叔經常到醫院探訪此位植物人,他為植物人的意外一直心存內疚。

 

因已看過綵排,所以正式入劇場看時,一直在留意看角色們如何被連繫及尋找所屬的「解藥」。每當子俊跟小J碰頭,尤如兩個極端走在一起,一個極度消極,負能量爆燈,另一個正能量愛心滿瀉,期望溶化感染對方,為她妹妹爭取一個廣播劇的happy ending,到頭來反而是妹妹安慰她想給姊姊現實中一個happy ending,廣播劇的結局對她來說並不重要。子俊糾纏多時的心結,最終由跟其姊的一個電話對話打開。江叔跟植物人及Jason媽媽的認識,慢慢令他打消厭世的念頭,重拾生活的意義。下半場有些編排好像匆匆忙忙交待所有角色的去向,刻意連繫角色,好像電視的肥皂劇般。例如小君到植物人的病房幫江叔跟植物人拍照,無意中發現江叔經常自言自語的說話,原來是John醫生幻聽的來源。唯一令人看得有點突兀的一段,解開心結後的子俊相約John、小J及小君到戶外享受陽光,然後童話故事的主角及其他角色陸續出場,給觀眾感覺快到劇的尾聲,最後由小J交待廣播劇的結局及各人的去向。

 

在最後一幕,首場看的時候,小J在台中央除下外衣揭示她的隱疾,生理上可見的疾病或者較心理上的隱疾容易呈現,無論小J那種奇怪的隱疾是否存在,那不是着眼點,重要的是這寓意她開始面對自己一直不敢面對的東西。之後在另一場次再看此劇,這一幕作了些改動,小J 最後站的位置換了在高台上的一角,同時植物人出現在台下方對角的一端,遙望着小J,此刻雖然是此劇的終結,但留給觀眾或許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就是這個畫面,這種距離感,令ending感覺較為良好。或者有人會覺得小J與植物人意味的連繫好像格格不入,如果把植物人看成只是純粹的另一個人,可能這樣理解會較易接受。

 

對導演這次的新嘗試,由於用拼貼的手法,感覺頗零碎,沒有太深入的故事情節,尚有很多可以改善的空間。雖然沒有明顯的感動位,但也有幾幕深刻的畫面,例如一開始廣播劇的主角王子及公主的爭辯,子俊失眠時躺在地上的投影,下半場開始時植物人站起來講述自己的經歷,還有「尋找遊樂場」的一幕,子俊像進入夢境般,在尋找他兒時常去的那個遊樂場途中,而他所編寫的童話故事中的主角也由遠至近進入他的夢境,跟他相遇,對我來說,那不只是一個印像深刻的畫面,而且也是一個很熟悉的畫面。

 

此劇在文化中心劇場上演,開三面觀眾席。在首場我坐在台側,可以非常近距離觀看演員的神情及感受他們的聲音演繹,甚至比在「香港話劇團」排練場看綵排時更近,但是觀看整體畫面的效果卻大打折扣,看得不太舒服。第二次看時,坐位面向正台,終於可以看清楚燈光、那些投影的變化,以及整體畫面的層次,詩意的畫面還是需要保持一定距離才能呈現。除了燈光及投影外,背景音樂及聲音效果也配合得很好,那些火車聲、水滴聲及其他特別聲效,完全配合劇情的需要。其實第一次在「讀戲劇場」聽 《美麗連繫》的故事,當時第一個問題閃過腦海就是創作人透過大眾傳播媒體發表其作品,在創作時應否顧及社會道德責任?還是創作人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滿足自己的創作慾,或只考量商業因素,而不須理會作品的好壞對接收訊息的聽眾/觀眾的潛在影響。

 

人總是矛盾的,不願看見那些重覆又重覆令人生厭的童話式happy ending的同時,也不想只是接收一些負面的訊息及情緒離開劇院。記得在上年曾在一個讀劇的活動聽過一個很好很有創意的劇本,但當被問是否希望此劇本在劇場上演,我猶豫沒有表示贊同,就是因為故事的主角最終以自殺作為一種解脫的方法,難道真的沒有其他結局的選擇?作為劇場觀眾,我還是喜見那些可以從不同角度導向正面思考的作品。

 

「尋索戲劇和生命的多角度賞析──主題作品賞析及評論寫作計劃」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和香港話劇團合辦及統籌。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王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