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自己──「此時此刻的你快樂嗎?」──翻開水中之書,找答案
文︰韓玥 | 上載日期︰2009年8月17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水中之書 »
主辦︰香港話劇團
演出單位︰香港話劇團 »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日期︰7-28/3/200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你有沒有想過你可能會是「巴哈」的轉世?

 

你有沒有想過你遇到的「小朋友」竟然會是你的媽媽?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自己」會從你的身體裏流出來,變成你的「回音」終日跟著你?

 

還有,你有沒有想過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

 

如果你覺得上述想法夠瘋狂,或者是你壓根兒就沒有想過「這種事情也能發生?」那就真的誠心邀請你到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觀看賴聲川導演的《水中之書》了。記得該劇首演的第一、二場(3月7日和3月8日)真是座無虛席,開場時每位觀眾都引頸以待;演出過程中全場多次笑翻;而演出結束後的座談會更是留之者眾多、走之者寥寥,畢竟可以和賴聲川導演如此近距離、面對面地談談自己的觀劇感受是很難得的機緣和體驗。

 

一、從演後座談翻開「書」

 

「一千個人的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再一次在演後座談會中得到驗證。每一位願意分享的觀眾在此時此地創造了一場既活潑生趣又意境深刻的思想激蕩,他們帶著自己的心境、自己的視角以及自己的生命體驗來到劇場,從不同的視覺高度和思考深度談論自己的感悟。

 

有的觀眾對《水中之書》的題名頗感興趣,以為這次導演會轉型去談談佛教中的事情;有的觀眾對「一世一千,萬試萬靈」的算命先生抱有疑惑,他究竟靈不靈?如果不靈,那麼他又如何算出男女主角的今生前世,而且句句都是現實的存在?如果真是靈,那麼他最終怎麼又去承認自己不過是混口飯吃?還有觀眾對劇中水和海的意象感受頗深,希望得到導演的回答。但是問題的答案沒有定論,正如賴聲川導演自己所云:「這些問題還是留給你們自己去想吧,我所做的只是想把一些東西呈現在舞台上,至於那個最終的答案究竟是什麼,我想還是留給你們做思考的空間吧,你說它是什麼就是什麼吧。」

 

不過,對於劇本創作的初衷導演還是給出了明確而具體的回答——「我最初想探討的概念有:一個人發現了自己的「回音」;一個人的「夢境」可能會是另一個人的遭遇;還有一個發現自己是巴哈轉世卻五音不全的人。然後我們就這些想法做即興,希望可以從中找到一些關係並把它們串聯在一起。然後,直到一天我走在中環的路上,儘管我對香港不陌生,但是那天我卻發現從我身邊走過的香港人怎麼看著都那麼的不快樂呀,他們的臉都皺在了一起。於是我想到了兩個主角——一個剛剛被裁的金融人士和一個教授「快樂學」但是自己卻並不快樂的「快樂學」教練。不過更巧合的是,我的一位原香港舊友真的認識這樣一對夫妻,(哈哈大笑)我還以為「快樂學」教練的職位是我的創意呢,原來生活中真的存在……」

 

賴聲川導演侃侃而談,即時的幽默和儒雅淡定的風格相得益彰,使得現場的氣氛輕鬆活波,觀眾們也暢所欲言。一些觀眾坦言他們是從看過賴聲川導演的《暗戀桃花源》後開始追隨他的,並逐漸發現賴導的創作風格很趨向於一喜一悲的結合。的確,這幕《水中之書》也不例外。一喜——Jason和「Jason的回音」;一悲——Vivienne和小女孩的相遇直至最終得知事實的真相。

 

二、從劇本劇情翻開「書」

 

剛剛被裁的銀行家Jason滿腹愁苦,煩躁了就對著錄音筆發洩一通。在香港的事業不得志,於是懷抱著去上海做總裁的遠大理想,但最現實的問題——就是——缺錢;女朋友Vivienne是一名「快樂學」教練,每天都教授大家如何找到快樂、找到自己,告訴大家不要被內在的困苦的自己鎖緊、綁住,要——綻放自己——綻放!

 

可能真是得到Vivienne的真傳,Jason真的「綻放」了——一個自己從他的身體裏「漏」出來——「綻放」了。這個自己像個電能充足的「複讀機」——不知疲倦地重複Jason的每一句話,不,是每一個字,甚至每一聲感歎。沒辦法,誰叫他是「Jason的回音」。看著這個「自己的回音」站在自己的面前,Jason真是苦惱到發瘋,因為這個「自己」和自己形影不離,而關鍵問題是除了自己周圍任何人都看不到那另一個「自己」。因為看不到,Vivienne和周圍的人都覺得Jason有問題——一個人對著空氣大動干戈,於是,他們最終的判定就是——Jason壓力太大,需要好好休息。

 

Vivienne意外在海邊的舊屋裏遇到一個小女孩——一個沒見過麥當勞,沒去過迪士尼的小女孩「水兒」,因為她被一位「叔叔」關在壁櫥裏,因為「叔叔」不想讓她去見世間的惡。Vivienne待她極好。正如Vivienne在旋轉木馬上對她說「我看到你就快樂,因為你快樂就是我最大的快樂。」

 

事情遠不如此簡單,一個「一世一千,萬試萬靈」的算命先生揭開Jason的今生前世──他竟然是「巴哈」的轉世,一個五音不全的人竟然是巴哈的轉世?這連Jason自己都不信,可是——可是「Jason的回音」相信,而且對此深信不疑。

 

不久,Vivienne也來「關照」算命先生的生意——在她得知海邊的舊屋是自己可繼承的遺產後,在她收到小女孩身上的那個荷包項鏈後,在她的姨媽聽到「水兒」這個名字痛哭流涕並深情地說「原來水兒的女兒都長得這麼大了」後。太多的疑問,太多的巧合,Vivienne疑竇叢生,準備讓算命先生幫自己看看前世今生。結果——結果竟然是——算命的先生成了Vivienne的老爸,Jason成了Vivienne的外公轉世。

 

生活還在繼續,沒有人可以預知故事的結果,正如自己無法預知自己的未來。Jason開始和「Jason的回音」互換位置了,Jason成了「Jason的回音」的回音,「Jason的回音」對於可以「綻放」自己這件事情由衷地歡喜,因為他終於掙脫Jason的鎖緊、捆綁而做自己。原來,「Jason的回音」喜歡慢跑、衝浪、還有搖滾!他願意和心愛的Vivienne住在海邊,悠然地生活。他沒有那麼遠大的抱負和理想,不想去上海做總裁,因為「錢夠花就好了」。

 

直至此處,本劇中的「一喜」是著實讓現場的觀眾們笑翻,而本劇中的「一悲」又足夠讓觀眾們沉默深思。不用事先的劇情預示,由喜轉悲,竟是那麼真切自然,沒有矯揉造作,沒有刻意修飾。

 

Vivienne和小女孩再次見面,可是沒有人會預知這就是最後一面。沒有依依惜別,沒有眷眷不捨,因為所有人都還在期待著——下一次,可是,沒有了,永遠地沒有了。

 

……

 

朋友沒有了,我們可能還會寄希望於另一段友情;戀人沒有了,我們可能還會寄希望於下一段戀情;可是,如果親人不再呢?那就將是永遠的逝去,沒有重複,沒有替代,除了清明時分的縷縷輕煙,我們的想念、我們的哀愁將永遠無處存放、無可寄託。心,空蕩蕩地懸著,孤獨而蒼涼,從此以後,它都在每個熱鬧歡聚的節日裏陣陣地隱隱作痛。永遠記得賴聲川導演的那句話「去善對那個人,因為你不知道你會和他/她有多深的緣分。」善對你的親情——你年邁的父母,你相濡以沫的妻子,還有你此刻繞膝歡愉的子女。別再為自己的繁忙尋找藉口,因為親情失去便永不再來。

 

親情如是,快樂亦如是。

 

我們從來不懂得珍惜眼前的歡樂,我們怨著昨天,盼著明天,可就是不知道該如何「活在當下」。正如《大圓滿》中的《照顧當下》所云:我們眾生雖有靈明覺性,由於無名妄想充滿了心中,它像一股長流,相續不斷,眾生就在這塵勞妄想的洪流中,昏昏地度過了一生。這股洪流有時也要中斷,如遇事遇境,它又要停下來,這時掩蓋真性的無明勢力也就減低,真性就露出來了,就在這個當下,照顧著它……我們唯一真正擁有的就是此時此刻(當下)。它(當下)把我們帶入明明了了和活在當下的境界,使你能夠心開放、自由、清醒。

 

劇中的Jason在最後成為了街頭藝術家——靠拉小提琴過生活,儘管賺得不多,但卻是在做真正的自己,心無羈絆,快活自在。Vivienne搬到海邊的舊屋居住,回味和母親的想遇想伴,尋回兒時的點滴記憶,面對過往,面對自己,輕鬆歡愉。

 

世間之事並不繁冗,快樂其實就在眼前,此時此刻此地,也許它早就在你的心裏,只是你讓自己的煩惱鎖住而變得愁雲慘澹。就像「Jason的回音」說的「我喜歡慢跑、衝浪、還有搖滾。我願意和你(Vivienne)住在海邊,過完我們的一生。」放下躁動不安的自己,靜氣凝神地關注這個「當下」,去聆聽這個世界的聲音——觀花朵的綻放,嗅青草的微香,聽清風的淺吟,唱和小鳥的啼鳴,在每個生機熠熠的清晨和每個黃昏日暮的傍晚,看日升日落,雲聚雲散。

 

觀照你自己,觀照你自己的內心,因為人人心裏都有一顆菩提心。

 

三、從舞台設計翻開「書」

 

這次賴聲川導演將舞台設計為可以轉動的圓形舞台。

 

其一,從表面上看,這樣省卻了在轉場中搬移道具的麻煩,因為這齣劇幕的換場還是較多的。

 

其二,從意象上看,我想「圓」的概念總會帶給觀眾很多的想法,可以聯想到很多佛法中的意念。

 

比如,舞台上這種可以「旋轉的圓」可能就是一種意象——因果輪回——上一刻(舞台的正面)的因成了下一刻(舞台的背面,轉過來成為正面)的果,或是上一世的因成就了今一世的果。其實因果並不複雜,就如賴聲川導演所做出的最普適的解釋:「一杯水灑在了地上,於是地就濕了。」

 

你這一刻的不快樂的果,可能因為上一刻你已經種下了不快樂的因。就如劇中的Jason,上一刻失了業,並由此耿耿於懷,那麼下一刻他怎麼可能快樂的起來?而Vivienne在和小女孩相處的時候,正是因為她那麼盡心盡力地善待她,使得兩個人一直沉浸在歡快喜悅中。而這一刻的因使得Vivienne在最後回憶時,都可以融進在充滿著無限的愛意和暖意的果裏。

 

而「圓」又近音如「緣」。其實世間之事皆為「緣」,親情是緣,愛情是緣,友情也是緣。而現在你讀我的文章也是緣,因為緣我們才會相遇相識,如若緣深,我們還會相知。

 

「尋索戲劇和生命的多角度賞析──主題作品賞析及評論寫作計劃」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和香港話劇團合辦及統籌。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韓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