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不快樂?--水中之書觀後感
文︰黎穎珊 | 上載日期︰2009年8月17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水中之書 »
主辦︰香港話劇團
演出單位︰香港話劇團 »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日期︰7-28/3/200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水中之書》由台灣著名劇場導演賴聲川和「香港話劇團」合作,是他從事創作25年以來第30部原創作品。這次,他更和「香港話劇團」以集體即興方式創作出這部禪式喜劇。

 

劇中主角是一名剛在金融海嘯下被裁的投資銀行副總裁-Jason(王維飾)-和他的女友、一名根本不了解快樂為何物的快樂學教練-Vivienne(韋羅莎飾)。Jason本是一個對人生充滿計畫的人,被裁後一切計劃立時被推翻;在失意無奈之時,他竟耳聽目睹屬於他內心深處的回音-巴哈(劉守正飾)。另一方面,Vivienne驀然發現自己有段不為人知、但似乎一直藏在內心的坪洲往事;一名神秘的小女孩(黃慧慈飾)闖進她的生活、她倆的生命在互相影響……

 

這次的劇本創作採用了賴聲川一直熟悉的集體即興方式,故事題材透過演員們的討論、對角色的探討,慢慢摸索出屬於角色們獨有的對白和性格。因此,無論是對白和場境都是為港人所熟悉,由現場觀眾對劇中角色對話、動作的反應中可見一斑。但另一方面,故事亦能保持一些屬於編導的元素,例如在劇中出現的日本姨母,可能在某程度上反應著屬於台灣人的日本回憶。

 

角色的設計反映著香港人的壓力,每人都被無形與有形的枷鎖抑壓著。Jason與屬於他的巴哈回音,兩人一唱一和,希望互相擺脫偏卻無法做到。每人擁有理想、也渴望實現理想,可惜殘酷的現實總會無聲無色地把理想溶掉;要學會的或許就像最後Jason和巴哈的性格各取長處,把現實和理想溶為一體。值得一讚的是選角安排,兩位演員無論是身型和聲線都沒有相像的地方,這反而更令人反思每人內心的確可能擁有極端不同的性格。

 

「巴哈」回音沒法被旁人看透,相比之下,Vivienne和小女孩(母親的童年)更能代表一種有形的壓力與枷鎖。事實上,Vivienne背負著的是一段不為人知、關於上一代人的恩怨情仇,偏偏她卻時空轉移地遇上了自己的母親,她從母親的神態、眼神裏了解到母親所背負的痛楚。這種「有形」的痛苦正正可以提醒身處在香港的我們,經濟不景之下,可見的壓力定然會有所增加,但最後母親的錄音留言提醒著,縱然在最惡劣、最不堪回首的情況下,生命也定能找到值得回首、可堪回味的一刻。在Vivienne與母親的故事裏、相遇只是偶然;那麼,我們每人的故事裏,又有多少次在偶然的情況下遇上了改變自己的人和事呢?

 

劇情發展至後半部似乎變得越加奇異,不少情節都未能自圓其說,穿著和服的姨母和禁錮女孩的事件似乎和現實顯得有所距離。但這其實並不太重要,劇中主角各種「不現實」更形象化地帶出導演希望帶出的訊息。

 

旋轉舞台、燈光都運用得宜,唯一疑問就是分場會否過多?劇情發展至中間部份時,有為數不少的分場都集中在 Vivienne與母親乘坐小輪來往香港島與坪洲之間。導演似乎希望透過這些分場帶出某些訊息,但反而令劇情節奏變得不夠緊湊。

 

「水中之書」一詞來自藏傳佛法「大圓滿」中關於「觀心」的啟示,教人馴服和訓練自己的心。或許誠如不快樂的快樂學教練Vivienne所言,世間所有煩惱皆由心中意念而來,只有當心意念頭如水中書寫般,意念一起之時便立刻消散得無影踪,沒有計劃過去與未來,人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但為何回音巴哈沒有計劃卻不見得沒有煩惱?Jason和Vivienne,一個被自己所囚禁、另一個被現實環境所囚禁,究竟該丟棄、放下什麼,方能令兩者重新感到快樂?劇場裏由喜入悲,走出劇場該當好好思考這個尋找快樂的故事-什麼是快樂。

 

「尋索戲劇和生命的多角度賞析──主題作品賞析及評論寫作計劃」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和香港話劇團合辦及統籌。


(原載於5月 http://101arts.net101藝術新聞網》)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黎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