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快樂嗎?
文︰劉惠恩 | 上載日期︰2009年8月17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水中之書 »
主辦︰香港話劇團
演出單位︰香港話劇團 »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日期︰7-28/3/200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在香港,很多人都以「最緊要開心」作口號,工作或生活都想像以這個為最終目標,而話劇《水中之書》亦以快樂作為主題,探討香港人的快樂泉源。

 

《水中之書》講述女主角Vivienne為一位不快樂的「快樂學」教練,開班授課,教困苦的香港人怎樣活得快樂,她一向生活隨心隨意。相反,她的男朋友一向從計劃中生活,但這堆計劃都在一天不能實踐,從事投資行業的他在金融海嘯下被辭退,頓時失去預算,人生計劃要由這刻開始改寫。一天,他聽到一個回音在生活中出現。這是另一個自己,一個一直被自己困住的自己,就在他人生的低潮中漸漸浮現,由每次都百份之一百重複他的說話,直至這個回音發現自己是音樂家巴哈的轉世後,便開始擁有自己的思想,反客為主,弄不清誰是「自己」。在命中註定或偶然的情況下,Vivienne在坪洲的舊居遇上一個來歷不明的小女孩,她帶著小女孩尋找更快樂的世界,同時也在尋找自己的過去和建立快樂的未來。

 

看畢全劇,我最深刻的是兩種強烈對比的運用。第一是時間性的對比。水中之書的概念來自佛經《大圓滿》內,「當念頭現起,讓它立即消融,如水中寫書法一樣。」水中之書的特點是一瞬即逝,以這個作名題,可見它欲建立的不留痕跡和不加執著的態度。然而,男主角對計劃的執著,他經常使用的錄音筆就反之能久久保存說話,甚至在廿多年後,女主角依然可以從中聽到母親的話語。拿筆在水上書寫與拿著錄音筆說話形成一種強烈對比,那種不留痕跡與長久線索,讓科技跑在我們的前面。有人說科技的進步對人的影響有好有壞,這都取決於使用者的身上。當男主角使用錄音筆時,他就當它是記錄成功和完成計劃的一部份。但當相同的物件去到小女孩及Vivienne手中,它的痕跡就讓她們找到快樂。

 

另一個強烈對比是男女主角在經歷過自我尋找的過程後,男主角最終跑到街頭賣藝,跟原本的職業或計劃完全不同。相反,女主角由紿至終都沒有從工作中跑掉,只是由起初懷疑自己身為 「快樂學」教練的身份(自身不快樂的快樂學教練),直至她找到自己快樂的及不快樂的原因,然後回到工作,用自己的經歷說怎能過得快樂。其實客觀事情一直沒有改變,只是她的心態和體驗讓她懂得珍惜現在,或許,她能當上「快樂學」教練也是緣罷。快樂和不快樂都是同源的。這一對,也讓觀眾明白不一定要改變客觀現狀而獲得快樂。擁有快樂不需要有絕對的外在條件和身份。

 

除了劇本外,我相信佈景設計上也花了不少心思去把導演想要的場境做好。在台中心的旋轉舞台,最突出的是頭頂像小丑帽子的時間大輪。每一次轉場景,都感覺到遊樂場的氣氛,都感覺到時間過去,旋轉木馬又啟動,帶我們去看不同的風景。雖然這齣劇由25個場次組成,又多又短又碎,但,這更讓我體會生活由片段組成,由偶然組成。一場又一場的輪迴,是前世也好,是今世也好,眼下的都是現在能體會的生命和生活,雖是稀奇,但,不是要你相信和感動嗎?偶然到坪洲一趟,也可由不快樂,變做快樂。

 

由今天起,就讓我們做自己的教練,視每一次的機會為緣,無論是高是低,是好是壞,珍惜當下。我們其實一直擁有,只是我們的心看不到。而我,有機會看到這一台演出,當下覺得快樂極了。

 

「尋索戲劇和生命的多角度賞析──主題作品賞析及評論寫作計劃」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和香港話劇團合辦及統籌。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劉惠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