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之書中的四閃物
文︰陳卓穎 | 上載日期︰2009年8月17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水中之書 »
主辦︰香港話劇團
演出單位︰香港話劇團 »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日期︰7-28/3/200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看到《水中之書》這劇名的人,大概也會在腦裏推算其含意的幾個可能性。而我的聯想是:

 

一. 一本書(例如字典)跌進水裏;

 

二. 欣賞水面上的閃爍,其詩意有如書法大師的作品一樣使人迷倒;

 

三. 看海,能讓人得到智慧,勝過讀萬卷書,及

 

四. 思想行雲流水,比滑浪更快

 

我想第四個聯想比較接近這劇的原意吧。劇團提供的解釋是:「當念頭現起,讓它立即消融,如水中寫書法一樣。」不過劇中直接帶有這個訊息的情節不算多。最符合這個意境的,算是男主角Jason為了紀錄他在當下的思想而隨身攜帶的錄音筆。反而劇中包括錄音筆在內的共四件道具(及效果)均有「閃令令」的特色。它們是:

 

1. 錄音筆;

 

2. 占卜球;

 

3. 小女孩頸上的彩鍊,及

 

4. 舊屋前的一「格」海

 

這些「閃令令」的物件、效果,會否也像水中之書一樣,一閃而逝呢?

 

1. 錄音筆

 

錄音筆是男主角隨身攜帶的物件,他用之以記錄自己隨想時的說話。每次男主角使用錄音筆時,觀眾都會笑,但紀錄的內容意義不大,都是自言自語的形容自己如何超卓,是才華橫溢的表表者的說話。反而一次男主角為了偷聽女朋友Vivienne的談話,把筆掛在她的手袋裏,使筆最後落在小女孩的手上後,小女孩在錄音筆內的留言則有意義得多,甚至可以說是道出了本劇的主旨。小女孩描述了自己人生中最快樂的一段時間,是她遇見了一位大姐姐,即是本劇的女主角Vivienne。

小女孩從未離開過自己的家,她請大姐姐帶她去玩。她們乘小輪,到麥當勞吃午餐,又到迪士尼遊玩。快樂過後,她不快樂,因為快樂過去了,一閃而過。大姐姐則安慰她,說她已經擁有快樂的回憶。小女孩起初不明白,後來明白了,把這段思想的過程用錄音筆記下來,在劇的尾段播出;在錄音筆的不穩定燈光下, Vivienne遇見她的媽媽(小女孩)這奇事得到證實和保存;她們的「快樂回憶」也得到儲存。

 

2. 占卜球

 

男主角Jason,從商,賺大錢,後來被裁員。裁員後不久發現有個不斷重複他說話的男子,在整套戲中也跟著他,對他的話像回音般一字不漏地重複。他覺得很煩擾,便找占卜師傅查問之。筆者坐在第三行,看見占卜師的水晶球跟在文具店可以買到的那種款式很相似,配合占卜師(周志輝)的演技及舞台的燈光效果,觀眾能帶著愉快的心情走到被占卜者的許多個前世。其實一開始是愉快,後來已經變得嚴肅了。第一個去求問的是Jason,他的前世住在一間老屋,再前世竟然是德國的音樂家巴哈。莫名其妙,十分好笑。但後來發現那間老屋就是他的女朋友 Vivienne在坪洲的屋子,而他的前世就是她的爺爺,不謀而合,荒謬而有點亂倫的感覺,觀眾開始不純粹是笑,而增加了點複雜的奇思。到後來Vivienne也到來查問,查問小女孩的前世,占卜師看到小女孩的幾個前世,都是上世紀戰爭的犧牲品:德國集中營、中國的南京大屠殺等,聽到席上的笑聲是「哈──」,而不是「哈哈哈哈哈……」,我想應該是對錯配的無奈及點兒感傷而笑吧。

 

每次占卜師拿起水晶球、搖動、放下,全台的燈光變暗,台上二人的目光高度注視著閃動的水晶球,頗成功的帶領觀眾走到已經沒法捉住的過去。周志輝的演技,配合台詞、動作、舞台效果,每次占卜都帶給觀眾歡樂;現實中,我們每次回想過去,有幾多次是快樂的呢?感謝本劇帶給我們flash back時的快樂經驗。 回憶的片段是支離破碎的,而且只靠演員的口說出,但看畢此劇後,觀眾對這些片段的記憶可是實在的。

 

3. 小女孩頸上的彩鍊

 

在小女孩(黃慧慈)出現之初,觀眾未必知道那個小女孩是女主角Vivienne的母親。劇情一路發展,觀眾應該會陸續猜得到,直至小女孩頸上的彩鍊跟姨媽帶給Vivienne的完全吻合,一切水落石出。小女孩頸上的彩鍊出場只有三秒鐘,因為小女孩一路用衣服蓋著它,給Vivienne欣賞了幾秒鐘後,又把它收回衣服裏,原因是怕叔叔(其實是她的爸爸)想起媽媽而傷心。至於它閃不閃,其實並不重要,因為更閃亮的,是Vivienne和小女孩的關係。她們一起郊遊,常常純真的對望而傻笑,是現今劇場中比較鮮見的一個主題意境,也十分討好。這個意境出現了不下十次,但不見重複:起初是純粹的友情、沒有hidden agenda的交往;後來交往深了,Vivienne對小女孩的情感複雜化了,而小女孩的情感認知中也開始產生了憂慮。在觀眾的經驗中,與另一個人四目交投純真的凝視未必太多,可能要靠閃動的水晶球搖出這個過去;而這個經驗,我相信是小女孩口中的「我現在很快樂」的源頭。因為源頭不應只是麥當勞和迪士尼吧。劇中沒有交代小女孩、媽媽和項鍊之間的關係,但Vivienne能夠以這個奇遇的形式再次與母親相見,某程度上也實踐了彩鍊存在的意義:母親要離去,只能留下美麗的彩鍊,跟父母沒有時間陪伴子女,便多給他們零用錢的邏輯差不多;女兒年少時便失去母親,但能從造訪老屋而再次跟年少時的母親相處,就像為了要補償母女之間之前「閃」走了的quality time。

 

4. 舊屋前的一「格」海

 

占卜師說,Vivienne(韋羅莎)的前身是坪洲舊屋露台前所能看見的一個方塊的海。筆者很喜歡這個想像,因為小時候總以為海是可以這樣切割出來的。大海「深沈而時有變化」的特性,與Vivienne的性格吻合。最大路的說法是:她是個快樂學的教練,但她本身卻不懂得如何去快樂。其實她頗有幽默感,在劇初幾場面向觀眾教授快樂學的過程中,她的小動作、句子完結後的一些小註釋都是她忍不住說出來的幽默位,但她同時是個坦率、跟著自己的心所向而行事、大情大性的人。

 

舊屋可以賣三百萬,她堅持不賣,為的是一種與過去不能割捨的感覺;故事一路發展,她開始重視小女孩多於重視男朋友,因為她能夠分辨好壞,遠離已經缺乏生命力的男友,親近用真心與她交往的小女孩;小女孩問她,旋轉木馬會不會停下來,她說只要她再付錢,木馬便會繼續轉,於是女孩便問她「是不是有錢便能解決問題?」,她怔了一怔,說「不是」。這一個表情做得很精彩,她沒有掩飾自己的怔呆、思考,而她的答案也是從心的。占卜師說,舊屋窗前的一「格」海,即是Vivienne,是保護著住在這屋裏的人。Vivienne是本劇的主角,編劇跟演員創作此劇的時候,為她安排了不同的角色:她跟Jason是男女朋友,又是爺孫;跟小女孩是朋友,又是母女;跟占卜師是服務者與被服務者,又是父女……可能有人覺得牽強,但如果這是創作者的設計動機是要把女主角塑造成一個好像海一般「複雜而時有變化」的個體,也言之成理。閃爍的海是常變的,帶不走,但永遠不會被帶走。

 

再問身邊的人,他們對《水中之書》的聯想大多也是 'book in water',即文首的第一個聯想,我又推想到「知識、訊息跌進水裏、融化,被見證者吸收」。相信製作單位想我們「得到、吸收到」的,應該跟「看海」之後的狀態相似:

 

帶著心事而來→看海(或水晶球?)→找到自己的聲音(錄音筆、回音)→明白、放開→記住美好的回憶(留在頸項上,如彩鍊)

 

後記:

 

看畢此劇,沒有「閃」走的畫面還有幾個:

 

-會流淚的「巴哈」

 

-玩接龍的占卜師

 

-小女孩懂得把錄音筆放在蛋形的器皿中,再用繩把它吊進後花園的小井裏,好好保存。

 

 

「尋索戲劇和生命的多角度賞析──主題作品賞析及評論寫作計劃」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和香港話劇團合辦及統籌。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陳卓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