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米埃影集:一八九五年的西方與東方
文︰馮穎軒 | 上載日期︰2004年3月19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主辦︰香港電影資料館
日期︰14/2/2004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其他 »

今年二、三月份香港電影資料館推出的電影節目─ 「歐洲影畫戲大觀法國篇」放映多齣早期的法國電影,當中的《盧米埃影集》更收錄曾在一八九五年放映的世界首齣電影,包括多段拍攝於該年的短片(如《工人離開盧米埃的工廠》等)。《盧》片內之短片分別在世界各地拍攝(包括法國、中國及日本),不但記錄了當時的西方及東方社會的精神面貌,且反映當代西方的世界觀 - 西方代表先進而東方代表落後。

 

首先,我們一起乘坐英國作家威爾斯(H.G..Wells)的「時光機」滑行過時間洪流回到一八九五年,看看當年的時空發生了甚麼大事?在科技方面,大事計有無線電報之發明、世界首條電力鐵路之落成及首部自動織布機之出現;文化大事則有電影在法國誕生、倫敦經濟及政治學院成立、威爾斯的科幻小說《時光機》出版及愛爾蘭詩人葉慈(W.B.Yeats)的詩集面世;而世界大事包括中國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及英國吞併Togoland(現稱加納)等。

 

《盧米埃影集》正正重構一八九五年的世界。從影集內的短片,觀眾看到火車開動及到站、巨型郵輪的下水禮、電車在城市行走、埃菲爾鐵塔聳立在巴黎、軍隊操練、現代化城市的剪影及西方人民的生活與素質等。十九世紀未,歐洲正值第二次工業革命,英法等國大量生產鋼材以用作建造船隻、機器及建築物等,由鋼材建成的埃菲爾鐵塔便象徵鋼材的新時代。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來臨,歐洲城市(在短片出現的城市如里昂等)加速現代化,行人於行人天橋和大街川流不息,電車按設定的網路行走,馬車來往繁忙的行車路,全都是井然有序。此時,歐洲各國為了開拓新的工業製成品的市場及尋找天然資源,積極在亞洲、非洲攻城掠地,把帝國主義漸漸推上高峰。所以,盧米埃鏡頭下的西方是一個先進文明。

 

西方鏡頭下的東方是卻落後及原始的。在一段於中國市集拍攝的短片中,數名身穿厚厚的棉衣、扎著辮子的中國男人發覺被拍攝後,表現驚慌並不斷回頭探望。政治上,一百多年前中國在西方的堅船利炮下,簽署多條不平等條約,並面對被列強瓜分的危機;社會上,當時中國人視紅鬚綠眼的「鬼佬」為意圖吞併中國的異族。因此,中國男人恐懼的對象是不單是奇異的新科技,且是在攝影機背後的「鬼佬」,操控著「堅船利炮」式的機器。由此,盧米埃的鏡頭揭示了觀察者及被觀察者的身份:前者是列強西方;後者是落後積弊的東方(中國)。

 

還有,在另一段短片中,一名身穿白色西裙的白人淑女站在住宅前的台階上,把金錢不斷灑在地上,在面前的衣衫襤褸的中國小孩蜂擁而上,爭相在地上拾取,而在旁的中國婦女則面露笑容。盧米埃的鏡頭再一次展示西方與東方之對立關係,白人在上而黃種人在下;白人「施捨」而黃種人「乞求」。西方的殖民論述為把殖民主義合法化,將白人塑造成落後原始的東方的打救者,中國雖不是西方的殖民地,但境內的外國租界及西方勢力的分區已象徵非正式的殖民地。

 

電影的誕生象徵世界進入影像的年代,去年今天的歷史與今年昨天的歷史沒有甚麼分別,因為歷史已轉化成影像,不斷重現。在這條影像的時光隧道裡,一八九五年就是二零零四年,當年的殖民主義即是今天人稱新殖民主義的全球一體化。


(原載於二○○四年二月號《青文評論》)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