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之一二三
文︰聞一浩 | 上載日期︰2009年11月20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節目︰回之一回之二回之三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絲綢之路藝術節)
演出單位︰沈偉舞蹈藝術 »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日期︰6 - 7.11.200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舞蹈 »

這是自己第二次看沈偉編舞的作品,上一次是二零零六年新視野藝術節的《天梯》與《春之祭》。當時覺得他的作品視覺元素很豐富,但內容比較單薄。這次他重臨香港,帶來由遊歷西藏、吳哥窟與絲路經歷所孕育出的三個作品,合而成為這次演出的《回之一‧二‧三》。看罷,感覺跟三年前相似,只是沈偉對形式的掌握更得心應手。

 

《回之一》於二零零六年首演,靈感來自沈偉西藏的遊歷──舞台上劃出的外方內圓,其中的由沙堆成的太極、星星、新月,四角佩上紅黃藍綠的圓圈,再配上西藏聖歌,自然叫人想到西藏。一開始的女舞蹈員獨舞,動作以至她對身體的控制,都叫人想到太極,隨後出場的多位舞者,他們的舞動也是東方式的,而隨著他們在圖案上的舞動,沙堆被踢開了,散開圖案上,叫人聯想到黃沙浩瀚的絲路。西藏聖歌的旋律舒緩寧靜,沈偉的動作編排也與之呼應,難得的是出色舞蹈員的動作準繩,令演出十分可觀,不過,要說內容卻看不到什麼意義。當然,不是要每個關於西藏的創作都得沉重,只是以為遊歷的所見所聞會引發更多的思考。

 

跟著演出的是今年才首演的《回之三》,而非《回之二》。《回之三》是沈偉回北京為奧運開幕式編舞時,遊歷絲路四十天後激發的作品,沈偉以舞蹈員的身體來呈現黃沙萬里的絲路與大興土木,建築不斷的北京對比,眾舞蹈員在台上不住的行色匆匆,的確具體表現了城市的急速變化與步伐,卻不見背後的意義。但在視覺上,《回之三》也是相當成功的,舞蹈員的出入台與台上的演區的轉換,他都做到非常流麗,沒有多少的窒礙。

 

壓軸的《回之二》在台後一直投射著沈偉遊歷柬埔寨吳哥窟時,在當地廟宇拍攝的影像。沈偉很喜歡以不同人數的舞蹈員組合來逐漸加強或強調視覺上的張力與愉悅,但《回之二》最厲害之處是他以三位舞蹈員的身體來模似老樹──扭曲著身體,半躺卧在台前方的三位全身髹白的舞蹈員,差不多全個演出過程他們的頭都是向後低垂,動也不動地「演繹」角色,讓我們再一次看到他們出色的技巧,也為演出帶來懾人的影像。

 

《回之一‧二‧三》在製作與編排上,都有相當的水平,然而看後回想起,就只得一幅幅美麗的影像而已。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劇場旅人,看舞寫舞,舞蹈文章散見報章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