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遍地芳菲看到現今中國的弊病
文︰衛民 | 上載日期︰2009年9月21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遍地芳菲 »
主辦︰香港話劇團
演出單位︰香港話劇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19-28/6/200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杜國威編劇的《遍地芳菲》首演於1988年,筆者總覺得香港話劇團在2009年9月公演此劇的新版本,看來並非如宣傳單張所指的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那麼簡單(兩年後才到100周年)。從陳敢權執導的新版本所見,不少劇情和台詞都令筆者感到杜國威意圖拿滿清政府跟中國共產政權(甚至是回歸後的香港)下的社會狀況作對照/對比,換言之《遍》似是替10月1日中共國慶60周年 「贈慶」。

 

《遍》中的巡警巡目亞香(劉守正飾)不斷貪污,使人聯想到沒有大陸官員貪污就沒有四川豆腐渣工程釀成的慘劇;剷除異見人士及為權位鬥個你死我活,是滿清跟中共、香港的平常事;周志輝飾的孚正指責起義首領林覺民(潘燦良飾)不該留學跟隨洋鬼子,看來就等於親中人士指責到外國談論民主的李柱銘,至於大陸的高官、商人和名人紛紛申請香港和外國的居留權,就更證明弊病繁多、沒有自由的政權始終不得人心;劇中的商人、官員對待窮人和難民的刻薄態度,跟現今功利的大陸和香港社會差不多;劇中的轎夫為賺錢而不擇手段,便像現今很多道德淪亡的人;劇中獨自進行暗殺的溫生才(李小明飾)、按計劃進攻的林覺民革命隊和其他臨時放棄起義的隊伍,好比對爭取普選有不同見解的各個泛民政黨,而陸路提督秦炳直(王維飾)向下屬講了一個「秀才不親左不親右而站在中間」的故事,則好比對政治冷感或愛「走精面」愛「騎牆」的大多數香港人……各種的古今對照/對比,顯然是想觀眾反思林覺民所講的話:「人民與政府愛不愛這個國家?怎樣愛這個國家?」要中國受世人尊重而非空有經濟增長、大多數人民受苦,第二個問題尤其重要,皆因對於筆者來說,人們重視同盟會成員口中的「自由平等博愛民族民權民生」才是真正愛國的表現,衹可惜這套為國為民的好理念在中國爭取了一百年、一千年、幾千年也實踐不到,例如六四屠城和大陸警方毆打香港記者的事件,便可以見到大陸視人命、自由、尊嚴如草芥。

 

今年六月份,香港電影資料館放映了以廣州黃花崗起義事蹟改編成的電影《碧血黃花》(1954),拿《遍地芳菲》跟《碧》作比較,就會發覺到《遍》描述黃花崗起義的過程跟《碧》分別不大,例如兩者都有「借婚禮偷運軍火」的情節,看來杜國威跟《碧》的創作人都做足了史實的資料搜集;此外,兩齣戲同樣著重「親情與為革命捨棄生命」之間的角色心理爭扎,例如兩者都有男角色向家人隱瞞自己是革命份子,衹是《遍》的隱瞞戲是惹笑中帶無奈而《碧》的則是徹底擔憂,而且《碧》的角色似乎全是偏重「國」多於「家」,片中一位剛懷孕的妻子,縱使不捨得也支持丈夫去起義,不像《遍》的喻培倫(辛偉強飾)要其弟弟喻培棣(薛海暉飾)成家立室,別跟自己去起義般,予人偏重「家」多於「國」之感。《遍》選擇搞笑及包含「家」比「國」重要的戲份,也許是由於現今的觀眾根本難以理解「為國家犧牲」的精神,皆因港人愛的始終是搵錢和一家人靠消費換取短暫的快樂。

 

假若《遍地芳菲》不單是描述起義前後的過程,而是有描寫各同盟會成員做了一些實質的事情,以表現出「自由平等博愛民族民權民生」的真諦或重要性,相信戲會變得更有意義;周志輝飾的孚正甫出場便說自己很關注天災和反貪污,但為何這角色其後會變成一個一面倒、平面的大反派?是角色本身愛講虛偽話、順口雌黃嗎?總覺得應把孚正寫得深入、立體一些。

 

《遍地芳菲》有四十多位演員參演,戲開頭約四十分鐘(筆者心理上的時間),大量演員在台上出出入入,使觀眾眼花繚亂兼欠缺了一條作為焦點的劇情線;不過筆者覺得編導這樣安排是有目的和有心思,例如以眾多人物的「生活橫切面」交代辛亥革命前的政治民生狀況,以及將革命者潛伏在街頭、店舖、妓院、軍中……的處境作有趣的呈現。當然,若這段散亂的戲份能刪至約二十分鐘,戲的節奏會緊湊一些,觀眾亦不會因迷失得太久而心裡不斷叫悶。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