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空間──談「進劇場」樓城裡的空間思考與情感塑造
文︰盧勁馳 | 上載日期︰2009年1月30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節目︰樓城 »
主辦︰進劇場
演出單位︰進劇場 »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日期︰20/11/2008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以「引錄劇場」的紀實式創作手法處理近年香港城市發展裡的種種爭論,成為「進劇場」的《樓城》一個最大的賣點。無疑,在今年「新視野藝術節」的多個表演裡,這作品明顯是一部最具社會性的創作。到底以這種試圖糅合社會評論與藝術情緒的實驗創作來說,「進劇場」交出的,是一種怎樣的新意?現試圖就從它的空間主題入手,細讀其中繁雜的詩意情緒。

 

作為一個敘述香港人生活經驗的故事,《樓城》所強調的,是一種人與空間角力得來的一種自覺,一種對城市發展所持的價值認信。當觀眾從繁忙的城市生活中走進劇院,其實已開始進入尋遡另類空間的議程,但這個創作從來不在於呈現社會的現實,更不會向你提供一個像示範單位的空間理想的選擇,與其說它是提供一個另類空間的議程,不如說它是一個探索如何讓我們在現實的空間選擇中,建構一種深深地影響我們做抉擇背後的情感意識。

 

因此,《樓城》這個港人身份故事,藉著不同言說位置之間的矛盾,開展這部空間意識史的發展,這個敘述角度肯定了社會是透過不同類型、不同位置、不同形式的角力所塑造而成這個事實,空間的自主從來就難以迴避任何對抗的意識,就像舞台一開始就確立了左右兩個三維空間的佈置,角色必須穿越其中。邊界雖然介定了不同領域裡人的進出與流動,但從第一場演員在其中一個空間裡來回進出,以及後來亦多次出現那個多導向的箭嘴投影,令人想到這個城市空間流動多元的本質。

 

問題是,在面對帶著不同期許的社會矛盾時,位置彼此之間的衝突,搏鬥,抵禦,呼喊,告白,申訴,如何藉著空間的佈置與選取,沒有落入眾聲喧嘩的犬儒敗局,反而重新建構成為理解時間推進的動力,甚至是歷史的節奏。那是介乎於殖民者與住民之間,發展商與工人之間,推銷員與消費者之間,各式各樣細緻的情感宣示,無以歸類修編的情緒印象,在分明、簡約、清麗的城市景觀裡,時而垂降移換,時而輕奏如身體的嘆息,時而急吹成為分明的雨線斜劃,然後,在某個不為意的章節裡,有些既定的位置已經改換,又或許,更為可怕的歷史真相才被發現。

 

任何凝固的空間都不可能是發展的憑據,唯有在節奏之中,我們才感覺到甚麼是發展,甚麼是進步,這不可能單單取決於感官,更在乎身體自身,因為節奏的本質,就是血脈。激動時疾呼,然後靜止,靜止之後可以聆聽,或是細訴。在壓迫者面前堅定不移,在受害者面前張開對自然世界的傾聽。在這種不斷延伸的空間觀照裡,才可以對都市生活有更深刻的領悟和期許。

 

如果要我在這一切繁雜多向導的情感辯證中歸納幾句關於《樓城》嘗試為香港人的身份意識所注入的價值內容,我只會說,這個劇場所呈現的希望空間,在反思城市發展的同時,還召喚我們成為一個寬容、敏銳、堅定的主體去創造這個城市的未來。


(原載於2009年1月第36期《城市文藝》)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新進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