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須為曹七巧找被告
文︰王秀雯 | 上載日期︰2011年5月2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金鎖記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新視野藝術節)
演出單位︰台灣國光劇團 »
地點︰沙田大會堂演奏廳
日期︰19 - 20/11/2010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論任何版本的《金鎖記》,女主角選得恰當與否、她演得是否出色是成敗的關鍵。「台灣國光劇團」首次把《金鎖記》以京劇姿態搬上舞台即找來國寶級旦角魏海敏擔綱演出,觀眾的焦點無可避免地集中在魏海敏身上——劇未上,魏海敏的「粉絲」已由四方八面如潮水湧至;單看話劇落幕時「擁躉」的熱情歡呼、巨型橫額,看來國光劇團的《金鎖記》已自成功了一半。

 

魏海敏扮曹七巧,似嗎?魏海敏長得一副精明相,兩眼一瞪,不怒自威,有「『惡女達人』之稱的她做《大鬧寧國府》裏的王熙鳳還是中國版《美狄亞》中樓蘭女都恰如其分」1。至於《金鎖記》的曹七巧,則予人貴氣十足、市井味稍欠的感覺。除了「吃魚」一段,七巧的歌詞都偏向文縐縐,全然不似一個賣麻油出身的街市女;戲內出現多幕七巧一家抽鴉片的情境也僅予人墮落之感,最多帶點貴氣——難以想像這般家庭由草根的七巧打理;反倒長安輕輕帶過說生怕媽媽到學校追討學費會令她尷尬因而輟學,這才稍稍讓人聞到七巧的潑辣味。

 

再論編劇:《金鎖記》分為五幕,「透過兩 場婚禮、兩場麻將、兩段『十二月小曲』、兩段『吃魚』,對比映照出曹七巧一生的悲喜虛實」2,於「黃金枷鎖」內毀滅自己以至坑陷周遭人的故事。編劇對原著作出的改動,最顯眼者莫如加插曹七巧的舊愛小劉以透露曹七巧心聲。小劉的出現,處處提醒觀眾,曹七巧是在有選擇之下、在貪慕虛榮之下嫁入姜家,這令曹七巧最後的反省變得更為合理。

 

但,曹七巧之所以是張愛玲筆下最引人入勝的瘋子,正正是因為她坑害自己以至其至親骨肉而不稍知悔改。原著文末最令人心寒——曹七巧特地向仍懷有一絲希望的童世舫透露長安鴉片抽得很凶,把長安脫離苦海的唯一希望捏碎,童世舫眼前的曹七巧是個「瘋子……令人毛骨聳然」。相對「國光劇團」版本改為曹七巧因貪圖富貴至悔不當初,企圖追源朔始地解釋曹七巧的變態、企圖為曹七巧找被告,不但違反了原著人物最基本的性格,更令此劇沾了點肥皂劇氣味——像《溏心》系列的「奸人也有苦衷」、「歹角也有其可憐處」。

 

較原著淡化長安的戲份亦同樣的減輕了七巧的可怕處。原著說長安像七巧的翻版,像她媽媽一樣說話行動自私「巴辣」,惹人討厭,但國光版的卻大量削減長安的戲份,長安由頭到尾都以一個可愛的瘦弱女孩示人,國光版的《金鎖記》刪側寫而重正面描寫七巧,不但令故事趨向單薄,更難以令觀眾察覺到一個可怕的母親如何毀掉女兒的經過。

 

批評太多,只因張迷對原著字裏行間的精心佈局情有獨鍾,愛之深,所以責之切。何況,改編張愛玲的作品從來不易,這個絕對主觀絕對世故兼把文字的精細處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作家,要把她的作品由富幻想性的文字空間搬上舞台現場,大概需要不斷的磨合與嘗試,像「國光劇團」一樣嶄新地以揉合現代話劇的京劇面貌展現經典,雖然不能盡善盡美,但作為話劇界保留張氏文學及積極為京劇創新的力量卻叫人動容——運用蒙太奇的創新京劇、魏海敏深厚的京劇造詣、她壓場的氣勢,以及那些細微卻不容忽視的聲效如二爺的木魚聲、他跟曹七巧爭執時佛珠散落地下的滴達聲、七巧玩弄煙槍的噹噹聲、她為長安纏腳時的裂帛聲、七巧幫老奶奶開合桃時的啪啪聲俱頗有原著細膩的深刻感覺。

 

(1) 引用《新民周刊》2010年第22期。

 

(2) 同上。

 

「藝評新世代──藝評寫作導領計劃2010」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新視野藝術節)主辦,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策劃及統籌。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公開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