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樂2003巡迴演出預演音樂會
文︰傅瑰琦 | 上載日期︰2003年4月7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香港管弦樂團
演出單位︰香港管弦樂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日期︰12 - 13/2/2003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香港管弦樂團自2000年9月黃大德接任為音樂總監後,一直有許多變化。而二月十二及十三日的亞洲及歐洲巡迴演出預演音樂會,更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而擔任獨奏的,更請來了年僅二十歲的華裔鋼琴家黃于純演出莫扎特的D小調第二十協奏曲,及由樂團的敲擊樂首席龍向榮聯同十二歲的兒子龍一脈,演出陳國平的《雙龍出海》。

 

首先,黃大德與樂團成員演出了布梭尼 ( Busoni ) 的《杜蘭組曲》選段。港樂演出這首作品的錄音在英國的唱片榜上得到驕人的成績,帶往歐洲作巡迴演出之曲目確實非常明智。《杜蘭組曲》中弦樂的重要性較低,主要的骨幹都在木管組?銅管組裡。在第1場景中,先由木管及定音鼓帶出引子,繼後一直推進至整個樂團合奏。黃大德在處理層次方面確實不錯,而木管組的合作亦令人滿意,加上了弦樂組及敲擊樂後氣氛亦算自然地達到高潮結束。作為一個「開場白」,先聲奪人的效果已令人為之一振。

 

在第二場景中,進行曲的氣氛與靈巧的表現確實不錯。而第八場景開首帶點中國神秘色彩的片斷在木管組的表現下亦有很高的水平。而弦樂組在很有東方味道的小片斷中亦有不俗的表現。整體而言,港樂在這作品中的首晚演出的確令人有很深刻而討好的印象。

 

稍後,由黃于純演出的莫扎特協奏曲,情況則較為複雜一些。黃于純甫一出場,則令人感到人如其名,她不施脂粉,連笑容也不造作,端莊可人。活像一個童話世界裡心地善良的年青公主。而她的琴音亦如其人,不帶一點造作。

 

莫扎特這首鋼琴協奏曲一般來說應奏得較為豐厚、深沉及成熟。黃于純在整首作品中的線條塑造十分優美,但頭腦卻處處顯得過份冷靜,指尖對於音色的變化相對地趨於平淡。在第一樂章中,開首時,她亦能採取一個成熟而泠靜的處理方法,但對於捕捉迅間的情緒變化及推進新的素材方面則較片面,而對於豐富的低音聲部及右手纖巧的旋律關係、及低音區音階的用意,黃于純理應能更成熟地表現出來。樂團方面,大家亦採取協調的方法。從前亦提過,黃大德從來也不會不給予獨奏家面子,反而會盡量模仿及突顯獨奏家的存在。這次也不例外。木管組及弦樂組都被減弱了,特別是小提琴組的「弱」更見明顯。團長金珍秀帶領小提琴組表現的優美線條恐怕只能自我陶醉,作為聽眾的角度來看他們當時的存在甚至會被忽略。當然,當黃于純休息的時候,樂團便能把樂曲的原意表現出來。

 

黃于純於華采樂段的表現很不錯,較有貝多芬的氣質。她的手指在長顫音處暴露了弱點,剛巧這些顫音就是表現力量與靈活性的東西,但並非一個作為優秀演奏家的絕對條件。

 

在第二樂章中,黃于純的主題奏得較為硬朗,她甚至不為潤飾,但在線條的停頓方面則花了一點心思。但她在把樂團的出現時作的交待應可以更圓滑。但總的來說琴音還是令人聽得舒服。在B段強奏的部份黃于純己能充份投入於樂曲之中,技巧亦揮灑自如,與樂團在合作上也表現出大家也能鬆一口氣,較能奔放地表現樂曲情緒。當再回到A段時,黃于純己能心無雜念地把主題奏出。第三樂章中,無論是獨奏或樂團已能水乳交融地把樂曲精神奏出來。

 

其實這首作品對於黃于純來說似乎是老成了一點,當中實在有太多複雜的感情變化。若估計小妮子是較為遲熟的話,這個演繹則相當不錯﹔但二十歲的她卻可以再成熟一點點。但筆者建議,她應把曲子留待二十五、六歲時再彈將會更好。

 

團員方面,木管組的表現在指定條件下相當不俗,尤其是長笛首席史德琳 ( Megan Sterling ) 及雙簧管助理首席保蔓 ( Sarah Bowman ) 的表現更值得一讚。她們輕巧而靈活的演奏令曲子生色不少。

 

下半場則帶來了一對父子兵,演出了陳國平的《雙龍出海》。這個中文名稱極具意義,細心看去,就是「兩位姓龍的出洋海外」,而事實亦如此。陳國平這作品在樂團的編制方面精簡得很,主要是「雙龍」的敲擊為骨幹。樂團主要是作為節奏感及和聲的襯托。龍向榮一直以眼神領導小兒子「入戲」,效果當然是成功的。龍一脈的音樂感令人嘆為觀止,小小的身軀所演奏的力量絕不比爸爸遜色。最出色的一段可算是他倆揮棒「對打」的場面,除了要打中對方的棒子外,還要顧及節奏、敲打樂器,不能有失。陳國平對於作品的設計及「雙龍」的演出,確實一絕。

 

最後,樂團演奏了德伏扎克的第六交響曲。黃大德於九五年第一次指揮港樂的時候,就演出了這首作品,那次亦是筆者第一次欣賞黃大德的指揮。只是,現在印象已十分模糊了。十二日晚黃大德與樂團的表現也令人十分滿意,過去也說過黃大德指揮德伏扎克的作品相當不俗,想不到他也於過去一年內分別指揮了他的第六、七及九交響曲,也只剩下了第八還未面世,也未完成筆者多年來的心願。

 

黃大德對於這首非典型的德伏扎克的處理,採取了理智的演繹。與德氏早期的室樂作品相似,這首交響曲的風格相當有德國風味。在第二樂章中,整體的抒情性相當感人,尤其是小提琴組及大提琴組的表現更為動人,木管組平靜而溫婉的感覺亦很出色。

 

至於第三樂章,氣氛澎湃而不粗野,切分音的節奏感亦極之明朗,相當刺激。而黃大德亦因太投入,終於眼鏡滑下飛脫到舞臺前方,時發於第三樂章還有幾句便奏完的時刻。當黃大德指揮完第三樂章後,默禱稍加定神後,便如常的繼續開始第四樂章。他大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之修為。好幾個首席團員都為他稍為緊張,只有黃大德自己若無其事。連後來在接禮時團長金珍秀為他拾回眼鏡,並靜悄悄地把眼鏡在握手時「攝」回他的手裡,黃大德也不為所動,若無其事,因此團長也就吃了兩次檸檬。整個「失事」過程在錄映的電視播放中被完全刪去,因此大家便再看不到黃大德極之冷靜而臨危不亂的表現。

 

第四樂章樂團無論在技巧及音樂的表現力方面都極之出色。其中近尾聲時整個弦樂組分別奏出急促的分弓旋律亦為水平的指標。各人都以極高水平去完成這首作品。大家都全力以赴,但有一位較少機會被提起的大號手陸森柏 ( Paul Luxenberg ) 的表現卻值得一讚。定音鼓的龐樂思 ( James Boznos )、銅管組及圓號極為出色。

 

他們加奏了布拉姆斯的《第五匈牙利舞曲》,問題便相重嚴重。整個布局在黃大德的手上,都太像布拉姆斯的理智。而整個作品的命脈卻斷送在小提琴組的手裡。去年暑假筆者欣賞了布達佩斯音樂會樂團的節目,他們也加奏了這首作品。如果團長金珍秀有聽過他們的演出的話,恐怕小提琴組便不會出現如此音色和弓法的嚴重毛病。最主要是,整個小提琴組不懂得怎樣以弓子「咬弦」,而就是不懂得,所以弓子走了錯誤的途徑--用得很短。而曲子中在漸慢句子後曾出現過的一個經典的下弓短音,就是因此而喪失了風味﹔而樂曲中段的一個漸強音弓法亦犯了類似毛病。整首樂曲的稜角,便因此蕩然無存。因為小提琴是此曲的靈魂,所以著實有必要深入研究。因為現在連一般的版本都比不上,更枉論令人拍案叫絕的道地風格。

 

首晚的預演也較第二晚出色,第二晚可能是大家較疲倦、亦可能是留力,演出也較為優悠寡斷。但以策略來計算,以兩個星期的舟車勞頓來分配,也應該以音樂會的重要性來付出「感情」。港樂以幾乎同一套節目跑足兩個星期,實在令人懷疑到底他們還有沒有興緻捱至最後。即使不作留前鬥後,亦應該「睇食飯」。所以筆者要選擇留在腦海的印象,就只有第一晚的演出。而當這篇評論刊登時,各地的評論亦相信刊登了,整個巡迴演出也應得到一張完整的成績表。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