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弦樂四重奏默契出色
文︰傅瑰琦 | 上載日期︰2003年4月26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香港弦樂四重奏 »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日期︰31/3/2003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香港弦樂四重奏在三月三十一日剛好踏入了第十年。除了創辦人王思恆外,其餘三位成員均為新加入,而這次在香港的演出大家所看到的都是清一色的華裔成員,跟從前的組合大有不同。

 

筆者過往一直逃避評論弦樂四重奏的演出,曾發表的只有一篇刊於九六年的鮑羅丁弦樂四重奏。因為在本人範疇內弦樂四重奏是一個很難深入的曲種,所以還是盡量避免欣賞。印象最深的,只有由李偉剛帶領,在美國扎根的上海弦樂四重奏。跟這種室樂組合相比,鋼琴三重奏則容易欣賞得多,他們的獨立性亦較強。但弦樂四重奏裏除了各聲部要獨自有個性外,還要顧及四位一體,及不同聲部的組合「花式」。這些花式,亦是最困難的環節。而各人風格的統一性,亦是關鍵所在,但亦是產生嚴重矛盾的主因。一旦各人的融和性太相近,也就是踏入平平無奇的危機。所以筆者在一般情況下,都會將第二提琴及中提琴的要求減至最低,以求令每隊四重奏在筆者的尺度裏都能達至水平,亦更易於分析。以上亦是本人多年來避而不聽的原因。

 

筆者過往從未聽過他們的演出。除了王思恆外,其餘三位香港管弦樂團成員筆者亦從未聽過他們的個人演出。但由看到他們的宣傳以後,筆者倒因為闕統安擔任大提琴而曾在心裏投上了下簽。不管關統安的技藝如何,以她嬌小的身軀來擔任低音聲部,更要頑抗三位身材高大男士的高音區,這顯然是一個錯誤的結合。

 

他們於上半場演奏了貝多芬的《降B大調第六弦樂四重奏》,作品十八。可能由於剛剛出場,而心理壓力亦過大,所以各人在開首的時候都不能做出水平來。當晚有許多港樂的同事前來打氣,在「自己人」面前,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在第一樂章他們無論在音準、氣氛、音色及合作方面,都極為差劣﹔在慢板樂章裏,情緒則開始集中下來,但單單以技巧水平來衡量,亦未見出色,而音樂感方面也只是平凡不過。

 

可是到了第三樂章,情況便來個突發性的轉變。這個諧謔曲的樂章正好從新召合了他們的合作。對於貝多芬式的一些典型風格,他們倒是掌握到了。但接著下來的第四樂章才考功夫。拼除了各種情緒因素後,他們確實能全情投入地互相協調。在此,筆者認為他們在處理貝多芬風格方面,成績尚不錯。

 

而真正表現到香港弦樂四重奏水平的曲目,毫無疑問是下半場舒伯特的《死神與少女》。在第一樂章中,在風格的掌握上他們都採取很豐厚的音色作為演繹的骨幹﹔而各人在旋律的表達方面亦很了得。第二樂章為由幾個變奏組成的曲子,他們在每個段落都有很細緻的描寫。

但是筆者還是最欣賞他們的第三、四樂章。因為該兩個樂章都很輕快,他們只管盡情地發揮技巧已經很不錯。尤其是第四樂章,他們四位的技巧都非常靈敏,而且合作純熟,氣氛一流。

 

不得不提關統安這位小妮子,其實她於貝多芬的第一樂章裏,已表現出她的音樂感。她除了很留心其他三位同事的演出而加以襯托外,她也是竭盡所能地發揮自己。她的聲量不能置信地強勁而豐厚,給與其他三位同事一位極之鞏固的支持。反而她自已在舒伯特的變奏裏的個人表現未算特出,但縱觀整晚的表現,她毫無疑問是一位極具潛質的室樂家。當初筆者的疑慮顯然「灰飛煙滅」。

 

至於中提琴的趙宇,他的力度非常厲害,令低音區更加豐富。

 

可是,倪瀾的第二提琴則有必要加一把勁。作為第二提琴,先天上已經容易被淹沒。而他的小提琴本身亦不響亮,人為的後勁便顯得更為重要。希望經過了實戰後,情況能有所改進,那將會很好。

 

而王思恆的第一提琴,在領導上很出色,各個成員都對他相當信服。在個人的獨立性方面已十分足夠。如果可以轉移在音色方面再加點心思的話,那將會更好。

 

香港弦樂四重奏給人一個極大的驚喜。四人的默契確實不俗。他們四位若加以定期的合作鍛練的話,也將可成為一隊出色的四重奏。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