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戲家族邊城——舞台上的山光水色
文︰程腖 | 上載日期︰2002年2月20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邊城 »
主辦︰演戲家族
演出單位︰演戲家族 »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日期︰21/12/2001 - 19/1/20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是一個樸實的湘西小鄉城故事。縱然沒有波瀾起伏、曲折離奇的情節,書中所描述的茶峒山光水色,卻盡是清靈秀脫,而故事人物的單純善良,令人深為感動之餘,亦可從中體會到作者對那些鄉人的鍾愛之情。誠如他在題記上曾道:「對於農人與兵士,懷了不可言說的溫愛,這點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隨處都可以看出。」然而,「……我動手寫他們時,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實實的寫下去。但因此一來,這作品或者便不免成為一種無益之業了。」是故,演戲家族把《邊城》以音樂劇形式演出,將原來淡素含蓄的小說,改編成錯落有致,兼具節奏感的樂劇文本,不論就創作難度而言,或是演繹技巧方面,俱超越其過去的演出劇目,可說是劇團的藝術進程中一次挑戰。

 

音樂劇開始時,翠翠的父母先後自殺殉情,留下翠翠,與爺爺相依為命。他們在距離茶峒山城約一里路、屬白河支流的碧溪岨以撐渡船為生。當翠翠十一、二歲時,分別於兩年的端陽,認識了碼頭總管的二名兒子 ─ 俊秀挺拔的儺送二老與豪放豁達的天保大老。兩人亦同時愛上翠翠。大老先行托人做媒走車路,待二老向大哥表達心跡後,兄弟倆便決議各走馬路,輪流唱山歌競取翠翠芳心。在唱歌的首晚,大老自知技不如二老,逐毅然引退,下河去了。不料,卻在茨灘掉進漩水中淹死。二老把事件歸咎於爺爺的拿不定主意,一氣之下,出走到桃園。爺爺不久也因急病去世,只剩得翠翠在渡頭,日夜昐望心中的他(二老)回來。

 

是次演出的文本,相當貼近原著小說。最大的差異,是加插了翠翠父母的進場。他們不只在序幕裏,以對唱交代其殉情之事,且還不斷穿梭於整齣故事中,一時如魅影般浮現在翠翠的幻想﹝在吊腳樓看二老賽龍舟之際﹞與夢境﹝被二老歌聲所牽引的那晚﹞之中;忽地又變成死亡使者,在風雨交加之夜,把爺爺接走。翠翠父母這一對角色,帶有兩種的象徵意義。第一種較為明顯與形象化,那便是死亡的象徵。然而,鑑於傳統中國人對先人的祟敬,他倆卻可被視為祖先神靈的庇佑。這種對死亡的「積極」態度,正好對應著女主角那份頑強的生命力與堅毅不屈。在抽象的意義上,父母乃為翠翠心中對美麗愛情憧憬的投射。這份感情單純而專注。他們的殉情,則隱喻著翠翠與二老後來分離的命運。整體而言,這兩種象徵意義使故事的結構更富層次,令平實的內容增添立體感。

 

此外,戲團借用了山水畫中寫意的技巧,靈活地把虛實的意念,運用在布景與舞台效果的設計上,以期在有限的空間,營造出遼闊的曠野感覺。幾塊山石,一道門柵、一葉輕舟,簡單的布景已大致勾出茶峒山城、碧溪岨小渡頭的輪廓;再配合由投影機與燈光所交織出那如幻似真的遠山綠水、日月星宿,以至晨昏靜夜、翻雲暴雨等自然景象,一幅幅湘西山鄉的風情畫,便鮮明地呈現於觀眾眼前。而演員們以具意象性的形體動作,來描繪鄉人的活動,以及陳述故事的發展,亦進一步為觀眾提供想像的空間。

 

在演出的編排上,演戲家族選擇以吊腳樓的龍舟競渡作為全劇的重心高潮。此段不但為故事中最熱鬧、振奮之環節,又是藉著相親姑娘的出現,帶出翠翠對二老的情意,具有一定的戲劇效果,能夠抓緊觀眾的情緒,牽引他們到第二幕。然而,只側重翠翠的個人情感,則似乎把大老與二老同時愛上翠翠,那份矛盾與無奈給忽略了,而這段情感角力剛好是劇情轉折的關鍵所在。假若能把高潮稍為推後到「兩兄弟一個姑娘」及「天空一片紅」,並將兩節合併為一段大老、二老及翠翠的三人重唱,各自把心事闡明,則全劇主線或可更為清晰、完整。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