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要廣闊的視野
文︰小文 | 上載日期︰2002年4月5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袁崇煥之死 »
主辦︰致群劇社
演出單位︰致群劇社 »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日期︰29 - 31/3/2002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真正說服和感動觀眾的,是每次演出後的座談會,原來隱藏在舊檔案裡這種忠義信諾,並不是歷史名詞,而是真人真事的活見証─這個為明末大將軍袁祟煥守墓的佘氏宗族,歷361年,已傳到第十七代傳人佘幼芝。

 

有別於一般坊間的改編歷史劇,編劇的史實的態度非常嚴謹,一言一動都有根據,不會為戲劇效果把人物時空亂放,亦沒有肆意刪剪或誇張放大來製造矛盾,只踏實地做資料搜集、實地調查、講求實証,不禁令我輩肅然起敬。

 

如果這個演出是作為推動古蹟保護的一項活動,或是採訪真人真事的記錄片,這無可厚非,甚至可以說是從塵封的典籍中走出一本活歷史書,與現實並不遙遠。但如果作為一個舞台上戲劇,不論在深度和視野,它的藝術處理有商榷餘地。

 

劇中人物際遇經歷都是不平凡和充滿矛盾,袁祟煥因抗清而被皇太極施反間計借祟禎的手殺死、因假意投降被當時民眾視為漢奸,卻又在清朝平反,這個悲劇英雄一生充滿荒謬,我們該如何看忠君愛國這傳統儒家思想,它的時代性和局限性又在那裡?如果佘義士所做的是愚忠,就要由袁祟煥講起。祟禎與佘義士是鮮明對比,但其實前者亦是中國歷史上另一個可憐人物,掀開道德人性層面,他們都受制於一定時間和空間,是甚麼做成這個悲劇,這涉及中央集權制、皇權的政治甚至幾千年的封建思想?回在現代世界裡,保存一個祠堂一塊古蹟是否比59中師生的活動空間孰者更有貢獻?佘幼芝身負重擔,經歷文革,又在急逐發展中面對後繼無人的困境,她所堅持的傳統家訓是否過時還是應該堅持下去?堅持是因為家訓?因為為要平反奇冤,平反文革的破壞?但本劇雖然是資料豐富,似乎對這些因果關係的問題不作探討,重點反而是大事年表和細端末節,似陷入多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境界中。

 

除此之外,對人物性格發展、情節的推進,組織結構鬆散脫節,在最初幾場,連人物出場亦沒有好好經營,像佘幼芝哥哥在出場時煞有介事,觀眾在期待之時,突然草草收場,沒有交代。兄妹二人,一贊成一反對,面臨文化大革命這個人性大考驗本是有不少探討空間,結果都只是輕輕放下。這可能是有關人仕尚在人間,千絲萬縷,標準不容易畫得太清楚,在這個情況下,以古說今未嘗不是一個可行的方案。而事實上,圍繞在佘幼芝和袁祟煥/佘義士之間是有不少共同點,第六場(離了算了)一段戲令人印象深刻 ─ 佘幼芝被人誤以為借守墓巨為名而斂財,她輕描淡寫地把今天的誹謗和當年袁大將軍所受的中傷屈辱相比,甚麼痛苦都可以挺過去。另一段是第三場的煤山泣血 ─崇禎與明末將領的鬼魂對話,本來這可以帶入更深層的心理和政治社會分析,既然是想像幻覺,甚至可以引入皇太極、袁崇煥的意象,用不同的觀點互相激化,可惜是最後只變為是袁祟煥生平事蹟的補充敘述。

 

雖然編劇採用不同的手法如字幕、幻燈、倒敘、畫外音、時空交錯、以至於鬼魂對話種種戲劇元素來加強可觀性,但功能上還是傳統中國歷史敘事式的陳述,重點仍是中學主流讀中史的方法 ─ 重背誦事件考據不重分析,重局部個別鋪陳不重整全面處理,主要視點亦是以改朝換代、民族大義正統論(成王敗寇)這觀點 --袁祟煥的悲劇是祟禎的昏庸,而不是從更多層面如政治經濟社會心理、或從另一個如群性個性人性角度來追溯分析,思想空間極為狹窄。袁祟煥的慘死是冤案,但民眾的無知和殘暴造成更大的冤案。雖然製作人員滿腔熱誠,處理手法和角度走進道德是非的討論層面,整個演出有如一個莊嚴的拜祭儀式,變成是一個信仰問題,沒有感性的訴求,更遑論是理性的反思。

 

囉囉嗦嗦說了一大堆,只是希望大家能從既有閱讀方式跳出來,從更遠、更深更寬的角度來探討事物發展的相互關係,提昇至超界限超時空,對人生對世界有更真實的認識,歷史的趣味和功用亦在此,本文希望能拋磚引玉,引發討論。

 

最後對編劇白耀燦先生、致群劇社和佘氏家族致敬,他們對承諾、真相的追求不離不棄代表人性高貴的一面。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