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雷雨無言的探索
文︰草草 | 上載日期︰2012年8月24日 | 文章類別︰導賞文章

 

節目︰舞.雷雨 »
主辦︰鄧樹榮戲劇工作室
演出單位︰鄧樹榮戲劇工作室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日期︰2012-10-26-28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其他 »

戲劇導演鄧樹榮與舞蹈家邢亮,一個在《泰特斯》系列中不斷探索語言之外的戲劇表達,一個在《六度》等作品中天馬行空地將舞者的肢體運作到極致,不斷追問動作的本源。兩人的火花碰撞,在《帝女花》中已經帶給觀眾驚喜。這次的《舞.雷雨》,則更加聚焦在「中國舞劇」這一藝術形式上,希望通過《雷雨》這一經典文本,結合舞蹈與無言劇場的表現形式,將身體語言探索得更深,從而挖掘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

 

在框框中跳舞

 

對於邢亮來說,戲劇與舞蹈間的共通點,正是演員的肢體語言,但二者對於肢體的運用卻不盡相同。「戲劇的肢體語言從日常生活裡面出來,它的規範是不能太抽象,表達的東西要賦予那一刻的情感非常準確的肢體行為。舞蹈不一樣,比如我們如果要說一個男人要對一個女人說話,就像翩娜.包殊(PinaBausch)那個非常有名的舞蹈中,對面是空椅子,男的一直對著它做出各種動作。這就是舞蹈和戲劇很不同的地方。舞蹈的肢體要讓觀眾有很多層面的聯想,戲劇則是一針見血。」通過《舞.雷雨》,他正希望為自己熟悉的舞蹈肢體尋找如戲劇肢體般「一針見血」、更為精確的表達方式。「就像是一個建築物,我以往的編舞方式是把它的那個感覺做出來,這次則不是,是要把它裡面每個部位的構架,甚至它的質地、材料做出來,更加細節性。」

 

印象中的邢亮,最討厭束縛。從《沒有主義》到《六度》,他恨不得把所有附加於舞蹈上的其他東西統統拋卻——不要情感,不要故事,舞蹈就是舞蹈,是音樂、動作、空間,是純肢體的狂歡,是無限種「動」的可能。這一次,他卻把自己「困」在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中,不僅要講故事,還要表達情感。

 

「兩三年前,當我已經把肢體解決得非常好的時候,就必須要去到一個本體——你肢體的動機到底要說甚麼?這次畢竟有一個劇情,不是以往那樣天馬行空,在動作上想怎麼樣都可以,而是嘗試在一個非常嚴謹的結構下面發展,這或許會發現新的語言。」他說。「而對於情感,我終於想明白了,我不是討厭舞蹈中有情感,而是受不了那種表現出來很假的方式。應該要有感情,但是不應該濫情。通過《舞.雷雨》,我也想找到中間的一個地方。」

 

在框框中跳舞,邢亮希望限制舞者過於流麗的技巧與隨心所欲的創作慣性,回到最簡單本初的地方,向下尋找更為深沉的動作動機。翩娜.包殊的名言「我關心的不是舞者怎麼動,而是為甚麼動」再次浮現,舞者在《舞.雷雨》中通過肢體表達的,不是故事情節的走向,或是流於表面的激烈情感,而是更深層的內心情狀,甚至人性特點。

 

訪問中邢亮忍不住開玩笑,這些舞者都是隨便已能即興創作一整套優美動作的專業舞者,讓他們不斷收斂,靜下來,揣摩戲劇情境與人物規範,以「做減法」的方式來探索動作,實在把他們「憋得」苦不堪言,舞者黃磊就曾直呼:「這麼陰陰地跳舞還真累!」但這種舞蹈與戲劇的跨界合作恰恰是要破掉創作者之前的思維格局,「就像是我說吃意大利粉,你卻和我談外星人」,打破慣性,才能發現新的可能。

 

文本之中 語言之外

 

靈感來自《雷雨》,《舞.雷雨》所採用的改編方式並不是對照式的「直譯」,而是如鄧樹榮所說,抽取其中幾場的精神,用舞蹈或是形體的方式來表達。「以中國舞為基礎的形體語言怎麼處理一個這麼『戲劇』的劇本」,正是這個演出可堪玩味的地方。最特別的是,面對這個經典的話劇劇本,演出要大膽地去除對白,將複雜的情感與人物的糾葛全然寄托在演員的身體表達之上,不可不說是一次極高難度的挑戰。參演的演員均為專業舞者,這也令人好奇,在經歷兩位創作者「異乎尋常」的訓練之後,他們會如何打破觀眾對於中國舞劇「配合劇情,模擬形態」的既定印象。

 

鄧樹榮說,如何將舞蹈和戲劇結合是一個很大、很有趣的課題。戲劇有情景、人物和戲劇行動;舞蹈則比較抽象,沒有語言。當沒有語言時,舞蹈有時會產生比較大的想像空間,但也有大的盲點——不夠精準,不能非常精準地表達戲的重點。在創作一個舞劇時,有時更會遭遇矛盾——一個老翁卻有著高超的舞技,豈不是令人咂舌?所以創作者要十分清楚自己的取捨:「我的話,可能會想一下,在人物的規範下面,是不是一定要用技巧性的外顯方法,有沒有其他的方法?」

 

對於邢亮而言,這次的編舞是尋求更準確、具深度的肢體語言,對於鄧樹榮來說,演出也將延續他一貫的劇場方法和戲劇美學,建基於對於人物及戲劇性的深度分析,挖掘演員形體的深層動機與表現可能。兩人所尋找的,不外乎是演員在語言之外,更為豐富的表現方式。在創作的過程中,先由邢亮帶領舞者摸索劇中人物身體的感覺,在中國古典舞的動勢基礎上,分析每個角色可以容納的舞蹈元素;之後再由鄧樹榮作出戲劇上的指導。演出也會根據編舞的成果來對《雷雨》進行改編,產生文本,但這文本可能不是平常意義上的戲劇本子,而更像是每個場景的意象描寫和動作記錄。文本與編舞再互相激發靈感,在各自的空白中發掘出更多可能。

 

鄧樹榮的《泰特斯》系列讓我們看到,呼吸、聲音、動作、節奏……看起來似乎沒有語言般外顯直白,卻可以更直接、更有力、更切中核心。看過太多情感豐富卻流於表面的演出後,邢亮與鄧樹榮的《舞。雷雨》讓人更加期待。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媒體人,文化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