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隻貓,要隻狗,不要情人!?
文︰夢飛 | 上載日期︰2010年9月15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節目︰點解手牽狗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Kearen Pang Production »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日期︰15 - 18/7/2010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香港人真的很愛寵物:繼黃詠詩的獨腳戲《我為貓狂》之後,近期又有彭秀慧監製、主演的《點解手牽狗》。

 

這部作品由艾亞葛尼(A. R. Gurney)編劇,講述人到中年的中產男士亞球(李鎮洲飾),某天收養了流浪狗Sylvia(彭秀慧飾)後,不僅對牠關懷備至,甚至為了時刻陪伴左右而荒廢事業、冷落妻子。幸好在婚姻關係危在旦夕的時候,妻子亞芝(劉雅麗飾)決定體諒丈夫,並漸漸和Sylvia建立感情,從此「一家三口」生活得樂也融融。

 

散場之後,許多觀眾都被亞球對Sylvia的關愛、亞芝對亞球的包容而感動不已,正正回應了彭秀慧在場刊所說:「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立場和原因去行事,每個人都有一種基本需要和原始獸性,生存其一責任就是尋找和諧。沒有真正的勝利者,除非有愛。」

 

然而這個溫馨和諧的結局,是否建基於亞球、亞芝、Sylvia間的互相諒解及愛護?如果以性/別觀點介入,會否發現細膩感人以外的另一番光景?

 

舉例來說,作品採用擬人化的方式,讓Sylvia以年輕美女的形象現身舞台,配合亞球的中年男士設定,很容易便塑造出女男間的曖昧。而在送別那場中,Sylvia換上低胸晚裝,性感嫵媚地倚著亞球,活脫脫就是場撩動情慾的戲碼。有趣的是,不僅亞球「聽到」Sylvia的話,就連亞芝也能和牠/她在言辭間有所往還,大有情敵針鋒相對的意味。

 

可是問題來了:原來在亞球帶Sylvia進行絕育手術之前,根本沒有確定過牠的性別,只是因為狗牌上刻著Sylvia這個「女性化」的名字,便一廂情願地深信牠是狗女。以亞球對Sylvia的關愛程度,為甚麼不曾想到讓牠「驗明正身」?是覺得沒有這個必要,還是像婚姻輔導員Leslie(林澤群飾)所說:「我喜歡Leslie這個名字,是因為它可男可女、變化不定(有誰像我一樣,想起「哥哥」張國榮說過的同一番話),你覺得我是女人,是因為你需要女人!同樣地,你認定Sylvia是狗女,也是因為你需要女人!」如此說來,亞球對Sylvia的愛,與其說是善心人面對流浪動物的憐憫,更像是一種感情出軌的慾望。

 

因此,作品中的角色設定也頗堪玩味:編劇安排中年男士亞球迷上美麗的Sylvia,是否因為男士所謂的「中年危機」,能令情節更加合理化?是否因為女性的傳統形象(或曰「性/別成見」)比較重視家庭,不可能出現如此不計後果的行徑?如果把角色稍微改動:一位中年女士拋開所有家務、終日抱著由肌肉俊男飾演的小狗,連丈夫要移居他國也可以無動於衷,這個故事,會否像現在一樣,帶給觀眾美好動人的觀感?

 

至於作品的大團圓結局,當然有賴亞球的退讓,自願送走Sylvia。可是在他向Sylvia解釋的時候,似乎偏向表達自己對「兩個只能活一個」的無奈,而不是對亞芝的歉意或感同身受。亞芝要和Sylvia道別時,他甚至忍不住在旁冷言冷語。當然我們可以把這些表現視為一時意氣,但是誰能夠保證,送走Sylvia不會成為他倆關係中一條永遠的刺?亞球真的能夠心無芥蒂地面對妻子?觀眾不會知道答案,因為我們看到的,是亞芝終於願意接受Sylvia,他們從此快樂地生活下去。

 

由此可見,如果把《點解手牽狗》單純地視為善心人收養流浪小狗的故事,它確實可以打動人心;而它在性/別議題留下的種種蛛絲馬跡,也擴闊了可供討論的空間。本人特別喜歡某位網友提出的疑問:如果亞球沉迷的不是一隻狗,而是另一個女人,你會像亞芝那樣,對丈夫無比包容、無比接受嗎?


(原載於2010年9月《藝訊》)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地球公民,女權主義者,佛教徒,後榮迷,文字工作者。也寫各類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