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切身的間離——三毛錢歌劇
文︰陳雅思 | 上載日期︰2011年3月30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Lesley Leslie-Spinks
節目︰三毛錢歌劇 »
主辦︰香港藝術節
演出單位︰柏林劇團 »
地點︰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日期︰24 - 27/2/2011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談到《三毛錢歌劇》這個金錢主宰一切為題的音樂劇又怎能不講錢?2011年「第39屆香港藝術節」比歷屆都更「落本」:財政預算躍升至九千七百多萬,並邀得劇場鬼才導演兼視覺藝術家威爾遜,與布萊希特所創立的「柏林劇團」帶《三》這一名作到港。有說要請得動威爾遜花費不菲,動輒數百萬。當然消息不可盡信,但亦可一窺本屆「藝術節」的盛大規模。

 

改編自1728年約翰蓋伊《乞丐歌劇》的《三》,寫成於1928年,是布氏早期作品,可說是最沒有布氏風格的,革命意味較輕而充滿幽默嘲諷,例如丐幫老闆皮丘姆是以中產階級形態經營行乞組織,毫無社會價值標準的尖刀麥基亦見浪漫詼諧,不含派別意味。眾角色諷刺有趣但不失包容,亦因而廣為觀眾接受。表演由一行角色如走馬燈絡繹出場唱出主題音樂《尖刀麥基》,在威爾遜拿手的燈光圖案背景烘托之下,貼題地拉開帷幕,展現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繁華背後的光怪陸離與罪惡的生活。

 

筆者接觸威爾遜的藝術是由Einstein on the Beach的舞台片段開始,與《三》一樣,威爾遜亦是在百老匯讓其光彩四射。以非線性的幾何視覺藝術和交錯並列時空為藝術方向的威爾遜,與布萊希特的間離戲劇理論配合無瑕;角色卡通化的形體簡潔有力,環環相扣地展現異趣的威爾遜美學,亦與情節有機融合,產生奇異喜劇趣味。例如尖刀麥基被押時雙手在背後,警官在其後推,二人卻有明顯的距離。還有角色收受金錢時,付錢者無不手心向下,受者則手心朝上,在一下收銀機抽屜拉開聲後,二人抖動而金錢噹噹落下之聲不絕,過後付錢者收手而輔以收銀機抽屜關上聲,風格化的表演設計把布萊希特式的諷刺表達得淋漓盡致。演員亦沒有花巧裝束,相反他們化成白臉,配合灰暗基調的衣服,充滿「嘩鬼」式的黑色荒誕。

 

威爾遜對空間解構的美學觀,令舞台顯得更精煉。簡約鮮明的光暗對比與幾何佈景設計令人驚異之餘亦令換景清脆利落:皮丘姆的店舖由幾個輔以白光管的漆黑方框勾勒出來,在與角色互動時,光管的暗和亮衍生不同律動;妓院以幾條橫跨舞台的布條如梯級般高低排列而成,加上一眾妓女的剪影,既有花街柳巷的燈紅酒綠感,卻獨特於日常生活的感知,觀點亦異於一般的社會空間。在空的空間下,威爾遜的燈光與舞台有著自己的表現功能,容許觀眾自由詮釋,與布氏的舞台佈景陌生化效果互相呼應。

 

這齣劇的靈魂自然在於歌劇式的音樂,是次演出曲調輕快,唱詞生動活潑。麥基手下在麥基成婚時竟唱廣東話「成個老襯,從此被困」,顯見逗趣;《嫉妒二重唱》中兩位女高音合拍,尤其珀莉青澀與潑辣拿捏得宜。尖刀麥基道出歪理「打劫銀行怎能與開銀行相比,殺人怎能與僱用人相擬」時,惹來陣陣掌聲和笑聲,在金融海嘯後銀行家的奸狡逐漸揭露的今日,更覺《三》描繪的腐敗社會簡直是現今縮影,更令人佩服布氏的前瞻與睿智。

 

瑣事一則:筆者欣賞該場時恰巧與一位亦師亦友的文化人並肩而坐,她感歎在英國求學之時,從沒有想過如此陣容鼎盛的製作會來到這彈丸之地演出。時移勢易,「香港藝術節」已有長足發展,「西九」的籌劃更令人期待文化藝術地標化,能吸引更多高水準的藝術巡迴作品來港。在一片文化產業的歌舞昇平中,筆者拿著數百元的票,看著演員在這個德語音樂劇開始時,以說書人身份對觀眾戲謔說這是一齣連乞丐都能消費得起的三便士歌劇,頓時想到本港文化藝術前景、本土文化發展以至社會問題,百感交雜,如坐針氈,或許這就是筆者感受至深刻切身的間離吧。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