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一個探索真相與道德的旅程
文︰草木 | 上載日期︰2011年3月2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香港話劇團、眾劇團
演出單位︰香港話劇團眾劇團 »
地點︰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
日期︰19 - 27/2/2011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科學是需要精確的計算。不過兩位二十世紀的偉大科學家,在關鍵性的時刻卻同時忘記了要計算一個重要的數據。他們的動機是甚麼?英國劇作家Michael Frayn的《哥本哈根》(Copenhagen)就是和觀眾一起探索這歷史懸案。

 

劇中談的理論物理學對一般香港觀眾來說是非常陌生,社會一向不重視科研。全劇不僅環繞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理論,還涉及哲學,人在宇宙中的角色,最沉重是架在科學家的道德重擔。原來一個發明可以完全摧毀一個城市,瞬間令數十萬人的生命消失。

 

因此縱然是優秀的劇本,不過題材對觀眾陌生而且深奧。單是「眾劇團」和「香港話劇團」決定把這個劇本搬上香港舞台,已經勇氣可嘉。當然勇敢的還有觀眾,一場戲下來都有筋疲力竭的感覺。奇妙的是過程之中,完全沒有辛苦的感覺,猶如追看推理小說,愈看愈有味道,演出的確充滿魅力。

 

演出地點是「香港話劇團」的黑盒劇場。除了椅子外,台上沒有任何的佈景。反而在入口處,做了一條小小的碎石路,這是觀眾和演員共同使用的入口。加上圓形的舞台和觀眾席,觀眾好像和演員進入另一個空間,共同開展一個旅程。劇中景物的變化,以投影的方式在舞台營造。其中樹影婆娑,令人有置身郊外的感覺。

 

劇中三位角色,分別是白耀燦飾Niels Bohr、潘璧雲飾Margrethe Bohr、杜施聰飾Werner Heisenberg。他們都是真實的歷史人物,Heisenberg的確曾於1941到哥本哈根探訪Bohr兩夫婦,但究竟當時有過甚麼對話和動機,直到他們逝世都未能成功重組當天的對話,成為歷史懸案。故事開始的時候,三人早已離世,在另一個世界,他們的靈魂企圖重組當天的會面。由基本的歷史事件開始,再追述當時的科學研究,最後一次重組開始涉及當時他們的動機。三次重組,每次都帶來新的問題。最有趣的是從理論物理學中的不確定性,到歷史研究的不確定性。不但不知道兩人的私密對話,更不可能了解背後的動機。以Heisenberg為例,忘記計算一個重要的數據,背後的動機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就有很大的分別,他晚年的成就可能大大改觀。

 

純粹的探索歷史真象,精彩的推理過程,固然可以抓緊觀眾的注意力。不過編劇Michael Frayn關心背後更大的問題,人在宇宙的位置和道德責任,成就劇本的永恆。至於選角方面,白耀燦和杜施聰的扮相比兩個角色的實際差異大得多,但令觀眾明白兩人曾經情如父子,反而是非常恰當。劇本極度倚賴演員的演技,沒有三位資深演員的投入,一字一句的雕琢,根本不可能有這樣的效果。希望他們的努力演出有多些觀眾可以欣賞,加入這個探索真相與道德的旅程。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