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芳菲台上「墟冚」不及內裏精神
文︰鄧蘭 | 上載日期︰2011年7月11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遍地芳菲 »
主辦︰香港話劇團
演出單位︰香港話劇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18-28/6/2011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為紀念辛亥革命百周年,「香港話劇團」再次重演《遍地芳菲》,筆者看了六月二十四日夜場。由杜國威編劇、劇團藝術總監陳敢權執導的《遍地芳菲》可算是經典,首演於一九八八年,二零零九年再演,今回已是第三度演出,並請來影視界的廖啟智與余安安,聯同潘燦良、凌文龍、陳安然、高翰文、林夏薇等合演。

 

《遍地芳菲》以廣州前役為題、黃花崗烈士的起義為骨幹,講述歷史人物如林覺民、黃興、譚人鳳等參與起義的過程。全劇分兩幕,上半場講一九一一年三月初十發生的事,下半場由一九一一年三月二十七日至同年九月。因劇本以時間出發,可想像全劇的緊迫性。正因如此,劇情發展變得密集非常,尤其上半場只是一天的事。

 

以兩家人中,一人為照相舖老闆羅(廖啟智飾),一人為印刷舖老闆陳大發(蘇育輝飾)開始,逐一帶出羅一家的核心人物以至平民百姓,其間還有官衙新軍、都統孚正、陸路提督秦炳直、農婦(余安安飾)催兒子保生成婚繼後香燈、富商高氏一家等角色。人物繁多且複雜,如陳大發不順羅,伺機落井下石,羅卻是革命黨;孚正與秦炳直修好但暗中不咬弦;新軍、巡警不相讓;還有革命獨行俠温生才刺殺孚正失敗被擒,連累羅險被識破為革命義士;保生不願娶妻,另有想法等。這些情節交待了當時政局、社會上下民生及革命義士計劃起義活動,為全劇建構了一個龐大和錯綜複雜的背境。

 

羅、陳兩戶分別座落在舞台左右兩端,中間為公家地方,後面台階可轉上東西兩路。舞台設計做到縱橫交錯,讓不同人物在不同位置出場、入場。除了左右走動,更有南北往來之空間;前後、上下的活動範圍亦兼顧到。不過密集的事件不斷通過不同的人物出場、走動、入場再出場進行,加上「即鬥即鬧」式的對峙對白,讓人感到喘不過氣,但那並不是緊湊,而是擠壓感,包括人物在台上走出走入,及演員非常接近的唸白口脗與方式。劇本的充實在台上反而變得刻意,當中陳妻撲進撲出找兒子的環節不斷重複實不需要,另新軍、巡警罵戰不停也過於堆砌。散線式的上半場雖然著力鋪陳環境狀況,卻未能凝聚觀眾,革命精神尚未能鎖著觀眾的心。

 

下半場明顯堅實清晰,羅與林覺民等義士準備起義,保生要加入革命黨,妻、母先後被感動,反能以一人反映普通人家也願為新中國犧牲,比人物眾多的上半場更有感染力。廖啟智和余安安很努力,表現突出,尤其余安安的文盲農婦,一改以往漂亮形象,唯形態過於老邁,更像保生祖母。

 

綜觀全劇,超過三十位演員的舞台陣容,呈現亂世下的革命事跡和患難人情,首尾加入歌曲亦有始有終,也把戲推向高峰。《遍地芳菲》的意義不在舞台上的優劣成績,也不單為紀念辛亥革命,更多是以中國人的剛毅頑強、勇敢不屈的民族特性,顯現眾志成城的群眾力量!以戲來喚醒民族精神,帶出為美好未來是要犧牲的,這才是最值得宣揚!舞台上的「墟冚」反而次要!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藝評人、文化工作者。曾當市場推廣工作,近年專注文化及藝術之推廣,評論範圍涵蓋戲劇、舞蹈及音樂節目;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