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與互補──《樂韻流金嘉美蘭》
文︰蔡寶欣 | 上載日期︰2012年4月25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主辦︰采碧塔卡樂舞團
演出單位︰采碧塔卡樂舞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日期︰28/10/2011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嘉美蘭(Gamelan)的音樂風格生動活潑,這一點可以從「Gamel」這個爪哇語中看出來。它帶有整套懸掛的銅鑼和木琴樂器之意。這一次,來自印尼峇里島北部的「采碧塔卡樂舞團」於香港首次亮相,此樂舞團的活力,可謂完全繼承「Gamel」一詞的意思。

 

樂舞團於第一首曲目前的巡遊便令觀眾耳目一新。峇里人習慣在文化活動開始前,先有一個巡遊儀式,喚起參加者的注意。雖然今次是在劇場上演出,但樂舞團非常善用舞台的設計。隨著音樂總監馬迪‧泰涅(I Made Terip)的鍋鼓伴奏,作長老、教士打扮的舞者緩緩步向舞台。華麗燦爛的服飾及獨特的文化氣質已令觀眾眼前一亮,留意接下來的演出。

 

首先演奏的是傳統樂曲《戰爭得勝》。此曲記載十七世紀中布萊倫王打敗敵人的事蹟,並於一九六九年寫成。當時印尼經歷一連串政治動盪及流血事件之後,人民渴望安定。因此樂曲充滿激昂的節奏,並盡量活用嘉美蘭的廣闊音域,旨在喚起人民對未來生活的盼望和英雄的氣慨。

 

嘉美蘭除了演奏,亦會配合舞蹈,《詠頌史詩》和《勝利青年》便是當中的代表。《詠頌史詩》氣氛高昂,在快速俐落的銅片琴聲中,露‧普圖‧育莉‧蘇亞仙妮(Luh Putu Yuli Suasrini)登場。舞者的腳步隨著流暢的音樂節奏一起一落,眼神銳利,張力十足。她極具風格的肢體動作,加上清脆的琴聲和優雅的吟唱,令人彷彿置身於歷史的滾滾長河之中。

 

至於《勝利青年》,更是由三位舞者演出。普圖‧麗瑪‧費比安娜(Putu Ryma Febriana)、露‧普圖‧慧雲‧帕蒂露(Ni Luh Putu Wiwin Pratiwi)及露‧普圖‧育莉‧蘇亞仙妮的高度合作令人目不轉晴。三位舞者的動作雖然抽象,但那股緊張感非常突出,配合著演奏者充滿默契的敲打,顏色鮮艷的服飾隨著音樂和舞蹈翻動,使觀眾感受到那種異地文化的美。

 

全場既有傳統曲目,又有新編作品。其中,《不確定的時代》便是由樂舞團聯合總監普圖‧普特拉瓦恩(I Putu Putrawan)創作。普特拉瓦恩自小便隨父親(音樂總監馬迪‧泰涅)的樂團走遍大小鄉村進行表演。因著對峇里音樂的興趣,促使他開始創作新的嘉美蘭樂曲。《不確定的時代》以兼顧傳統和創新為主題,打破嘉美蘭同步演奏的模式。每組樂器擁有自己的獨奏,但仍能聽出傳統的樂句。唯樂曲沒有肯定的開首和結尾,使整體聽上去有點冗長。

 

采碧塔卡樂舞團講求正宗的克比亞音樂風格,同時亦鼓勵創作,令這種罕見的音樂得以傳承,實在令人佩服。這種求同存異的態度,對於嘉美蘭與國際樂壇接軌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樹仁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