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遠這麼近的 惡童日記
文︰星池 | 上載日期︰2012年1月18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惡童日記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糊塗戲班 »
地點︰荃灣大會堂演奏廳
日期︰13 - 15/1/2012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戰爭,對現時幸福地活在香港的我們而言,多麼遙遠;然而,世界各地,戰亂、衝突及恐怖襲擊頻仍,資訊發達下,多少慘況如歷歷在目,這麼接近。是夜,觀賞了「糊塗戲班」搬演雅歌塔.克里斯多夫的名作《惡童日記》,看著一對八歲孿生兄弟,烽火下從城市寄居到鄉間的外婆家裡,學習求存並顯露原始的人性。

 

二零零八年,「糊塗戲班」曾製作在香港少見的原創古裝劇《離留記》,成本高且不易處理,嘗試可嘉。這次改編的《惡童日記》,原著分成六十一個小章節,時空多跳躍,兼不帶表達情緒的字眼,用了孩童直接而誠實的眼光去簡述世界,而且,劇團試圖用沙畫和面具這兩種藝術手法,配以音樂、燈光和形體動作來呈現全劇,亦甚具挑戰。

 

在場景轉換繁多且急速之下,運用沙畫藝術是不錯的選擇。舞台除了橫臥一本簿角稍稍掀起而成為斜台的巨型日記簿外,觀眾是可見台邊弄沙畫,然後投射到大布幕的過程。沙畫藝術代替大部份佈景道具之餘,還在表達角色內心感受及說故事。開場,原著外加上的序幕,就是不斷弄出多幅沙畫,如鐵絲網、轟炸機和天使流淚等,配上音樂、燈光及演員的動作,深刻地呈現戰爭下的蒼生。此外,如孿生兄弟受屋主所託放火燒屋,二人會走到台邊親自弄出火災的沙畫,讓沙畫融入表演當中。沙畫藝術,線條鮮明,又帶著一點柔和及夢幻的感覺,如骸骨及毀掉的臉龐,亦能繪畫出來,以較易接受的手法去表達戰爭的殘酷。

 

全劇棄用原著那不帶感情的表達,角色會顯露情緒,恰好全劇演員都是戴上面具演出,面具的冰冷感覺,又好像回應了一點原著的冷靜。面具的運用,可幫演員確立角色的身份,例如劇中由女生演男孩,青年演老人。不過,戴著面具,臉部被遮擋,更要靠身體動作及說話來演出,劇中就有一些演員在動作和聲線運用上稍欠力度。值得一提,此劇在荃灣大會堂的演奏廳上演,坐在較後位置的觀眾,可能難以細察演員的面具全皆左右有別,恍若人性的兩面,善與惡,正常與變態。

 

這次演出,頗為忠於原著,在選取及整合原著的六十一個小章節後,縱把佯裝成表姐的暫居者等人物及情節刪去,全劇仍有四十四個分場,觀看時,中間有時難免給我有一章一章在看書的感覺。末段,孿生兄弟二人之一,踏過父親的屍體跨越邊界,與留下來的另一人分離,呈現如原著般輕描淡寫,但放在舞台上,好像略覺快速而不夠深刻。最後,緊接是原著沒有的一場尾聲,名為希望,全劇十四名演員陸續站在台上,吊下多個橙黃燈泡配上音樂,整體漂亮,惜稍為未能完全營造出希望的感覺。

 

「糊塗戲班」在緊絀的資助下作這次嘗試,是值得嘉許,而且,在此時此地演出,實有其意義。在病態的亂世下,孿生兄弟被逼習慣傷痛、打罵,學習殘忍、勒索,可見身教及社會教育的重要,不能掉以輕心。當下香港,出現「直升機家長」在兒童上空盤旋操控和保護;被溺愛嬌縱的「港童」,亦不懂照顧自己及為人設想。居在香港,該要懂惜福,現今世界各地仍有很多受戰亂牽連的兒童,處境極端艱難痛苦。

 

誠如劇中,身心受戰火洗禮的男女聚在小酒吧內,其中一人感慨高呼:「沒有人喜歡戰爭,一個都沒有!」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用文字把欣賞的演出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