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 =「劏」的過程?——由《爆.蛹》想到的二三事
文︰陳暉健 | 上載日期︰2013年4月8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拍攝:Keith Sin
節目︰爆.蛹 »
主辦︰香港藝術節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日期︰8-11/3/2013
城市︰香港 »
藝術節︰香港藝術節 »
藝術類別︰戲劇 »

今年「香港藝術節」為觀眾帶來了一部「新銳舞台系列」的作品《爆.蛹》,編劇王昊然笑言非常佩服藝術節單位的魄力,敢用這個劇本。單就劇本而言,其實故事非常簡單,扼要言之,就是三個住在劏房的「窮撚」(原諒筆者使用此粗俗形容,因為更傳神,而相比此戲劇的對白,這形容實文雅得多),因為家庭、收入等種種原因而製造出的戲劇話題。相比劇本,比較亮眼的是導演在舞台部分細節的處理,一些吸煙、燒衣紙的場面,的確讓觀眾嗅到煙味,最後一幕屋頂破開,大雨轟然瀉下,隱隱間有幾分電視處境劇的味道。

 

由「劏房」這部戲想到的是簡單劇場組成方程式,故事環繞在一間房子進行,缺少場景轉移,如果最大化語言效果以獲得更強的戲劇張力便成為最重要課題,要產生張力,就必先製造分裂,無論是情緒的分裂(空白VS現實);關係的分裂……簡單地分類,《爆.蛹》明顯屬於後者,由三個男人交織起來,畢竟,蛹在爆之前,也有一個裂開的過程,其實,《爆.蛹》二字以點分開,「爆」隨了與「蛹」組成一個意思,亦能單獨存在,可以指向三人各自的秘密,或者對現狀的不滿,因而鋪開了劇末最後的爭吵事件,在劇場呈現的時候,讓觀眾看到的是那個「裂」的過程,微波(文傑聰飾)與小波(王維飾)的感情瓜葛;大波(陳永泉飾)似是局外人,又置身其中,兩邊拉扯的微妙立場,然而他本身亦有自己的秘密,如收藏好的賣精合約,戲劇就這樣一步一步割裂。而在導演、編劇的眼中,這則是一個「劏」的過程,即製造分裂,透過分裂,賦予戲劇更繁複的多樣性。

 

這是很簡單的理論,但要真的應用起來,卻又是另外一回事,在這個層面上,劇本是聰明的,因為簡單的構造,三個角色,一個居中調停,兩個本是兄弟,但因為一個女人決裂,在劏房的背景,粗口自然可以順理成章的瘋狂應用,說來奇怪,觀眾好像總是對劇場那麼不時來一句粗口非常喜愛,而使用劏房這個議題,正正切入現在社會問題的核心。所有能夠成型為一部完整戲劇的元素,這部戲都已集齊,缺憾是,它缺少了一種畫龍點晴,問題出在劏房上,劇中三位主人翁的遭遇,沒有讓人覺得一定要放在劏房上演的必然性,在這部戲之中,「劏房」的存在隻是暗示出三位主人翁有多麼貧窮(還有使場地變得擠擁,從而促生角色之間的磨擦),甚至因此要去賣精,但除此之外,「劏房」隻不過成為這部戲的載具,讓他們進進出出,未段一幕大雨嘗試把觀眾拉入場景之內,補了一筆,但仍稍嫌那種階層之感不足,微波大波的兄弟情仇,彷彿蓋過了「劏房」,作為蛹的其中一面象徵,幸而,三個角色被現實束縛著的情況,強化了「蛹」的意義,但最後三者能否化蛹為蝶,都是後話了,隻是屋漏兼逢連夜雨,劇作最後一幕的大雨好像暗示了未來並不樂觀。

 

總括而言,這部作品在觀賞時會讓人感到有趣,但卻無法抓著有甚麼更深層次的東西,畢竟,粗鄙並不等於基層,草根亦不能單單靠用粗口堆疊出來的。

 

(原載於2013年4月《三角志》)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1989年末生,寫詩,也寫文,想再離開香港,過分迷戀墨西哥以及阿根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