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粵劇《媚香留情》——改借興亡寫離合
文︰蔣鎮鴻 | 上載日期︰2019年7月10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中國戲曲節2019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21/6/2019 19:30
城市︰香港 »
藝術節︰中國戲曲節2019 »
藝術類別︰戲曲 »

於去年中國戲曲節首演的粵劇《媚香留情》,改編自清初孔尚任傳奇《桃花扇》,由名伶新劍郎擔任編劇及藝術總監,並飾演主角侯方域。《桃花扇》以李香君、侯方域的愛情故事貫穿全劇,回顧明朝衰落的過程,「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媚香留情》有別於過往改編《桃花扇》的角度,以「情」字為全劇主調,透過唱段呈現侯方域、李香君、楊龍友、李貞麗四個要角之間的感情關係,整體略顯平淡,未見深刻。

 

侯方域、李香君之「情」

從四十年代始,粵劇已不乏改編《桃花扇》之作品,[1]從目前可考的改編劇作,內容仍大致以侯方域、李香君之愛情為主,明亡之歷史為副。[2]《媚香留情》進一步淡化原作的歷史元素,全劇六場演出中,有五場均為侯、李兩個角色創作多段唱段,以表現二人結識、訂盟、分別、思念之情。對照原作,《桃花扇》並無花費篇幅交代侯李傾心彼此的過程,二人為情之堅貞執着,當見於侯生辭院之後;[3]《媚》劇則補足原著留白之處,第一場〈訂盟〉[4]寫侯生本無意訪艷,但楊龍友安排侯李於媚香樓相會而一見鍾情;第二場〈卻奩〉前段詳寫侯生題扇贈予香君的情形,帶出侯李的濃情蜜意;尾場〈夢會〉更打破原作及各種改編劇作之結尾方式,寫侯李未能重逢,以侯生重上媚香樓後悵然一夢作結。[5]各場唱段雖由常見的梆黃、木魚及【紅燭淚】、【子規啼】、【塞雁分飛】等小曲組成,但編排順暢悅耳,配合演員之唱功,熟知侯李故事的觀眾,不難感受二人的「離合之情」。

 

可惜從曲文至演繹,《媚香留情》未能確切展現李香君之性格形象,不熟悉原作的觀眾,未必理解侯李故事的動人之處。《媚》劇縱然保留原作〈卻奩〉、〈守樓〉的情節,[6] 又借劇中眾人稱揚香君之「剛烈」,惟有關描寫只有寥寥數句,主要篇幅仍在於言情的部分。[7] 〈傷別〉一場,侯生避禍辭院,李香君更先後道出「哪天哪日再回旋?」、「你真係捨我而去咩?」,反要侯生以「兒女事為輕,家國事為重」安慰,與原作先「正色」後惜別的安排相距甚遠。[8]侯李在《媚》劇中形象的微調,或為回應全劇言「情」主題,也可能要突顯侯生的政治抱負,[9]但刪去原作香君「正色」的勸告,以及〈罵筵〉等內容,令《媚》劇中之李香君只見悲情,不見其憂心國事、無懼權奸的形象;而演員於〈卻奩〉、〈守樓〉之演繹,亦只着重展現香君之「情」,未能帶出香君應有的剛烈性格,以致劇中侯李的「離合之情」與一般戲曲故事中的才子佳人無異,難與原作的「興亡之感」互相扣連,誠為可惜。

 

楊龍友、李貞麗之「情」

與侯李之主線相比,編劇創作楊龍友、李貞麗的副線反更令人印象深刻。原作的楊龍友游離於侯李及馬阮之間,雖然曾使侯李二人免受馬阮所害,卻又促成田仰強娶之事,更主動提議李貞麗代嫁田仰;[10]《媚》劇刪去以上情節,寫楊龍友為馬阮奔走只因「在人屋簷下,怎可不低頭」、「威尊命賤何能抗」,同時借楊、李「舊好」的身份再作發揮:楊龍友撮合侯李婚事後,曾以「為他人作嫁衣裳,貞麗你何曾想過自己?」試探貞麗,引起貞麗對青春漸逝之感嘆;〈守樓〉一場,香君撞頭受傷,李貞麗主動要香君逃走避禍,並自願代香君出嫁,楊龍友欲阻無從,二人只能無奈訣別。楊、李副線篇幅雖短,但已具體塑造楊龍友、李貞麗的角色形象與感情關係,同時展現馬阮等權奸如何摧毁二人之情愫。相比侯李之主線,副線反能另闢蹊徑,以創新角度闡釋原作的「離合之情」與「興亡之感」。而阮兆輝、鄧美玲的演繹亦恰如其分,尤以後者令人眼前一亮,既具勾欄脂粉之張揚情態,又不失徐娘半老之沉着風韻,為全劇一大驚喜。

 

輔助之「友情」、「親情」

編劇自言,侯生與楊龍友之友情、李貞麗與李香君之親情為《媚》劇的襯托輔助,[11]惜描寫亦略嫌薄弱。《媚》劇首兩場可見侯楊交情匪淺,第三場〈佈阱〉寫馬阮計害侯生,楊龍友借詞離去報信,亦反映楊龍友對侯生之關注。惟至下一場〈分飛〉,只由李貞麗交代報信之事,楊龍友卻沒有出場。編劇有此安排,或為遷就演員出場分配,但此處若能遵循原作〈辭院〉之描寫,讓楊龍友親來報信,或更能反映侯楊之交情。而李貞麗與李香君的親情描寫,只有編劇特意於〈訂盟〉添寫香君為貞麗賀壽,以及〈守樓〉改由貞麗主動勸香君逃走、母女含悲分別兩處。相比原作及《李香君》等改編劇本,[12]《媚》劇有關香君母女的段落相對短促,未能充分展現二人之親情。

 

「興亡之感」、「離合之情」

《桃花扇》原著合共四十多齣,現時粵劇篇幅只有大約三小時,自然難以涵蓋所有段落,估計編劇為平衡原作的「興亡之感」、「離合之情」,同時兼顧六柱制的粵劇演出模式,故加插阮大鋮、馬士英兩個反面角色,並將原著〈辭院〉拆分為〈佈阱〉、〈分飛〉兩場,於〈佈阱〉寫阮大鋮請馬士英飲宴賞舞,交代二人計害侯生等圖謀。惟〈佈阱〉一場於劇情上實無重要作用,單靠馬阮二人的三言兩語,實難充分反映原作有關政治歷史的內容,當中的唱段及歌舞更頗為冗長。若將此場換成原作〈罵筵〉、〈選難〉、〈逢舟〉、〈逃難〉等齣劇情,或許更能反映馬阮操控朝局、逼害忠良的經過,以及四個要角之間的互動及感情,也可讓飾演馬阮的兩位資深演員有更多發揮。

 

《媚香留情》集中鋪敍李香君、侯方域、楊龍友、李貞麗四個要角的離合之事,惟綜觀全劇,實未能如原作一樣,將離合、興亡互為緊扣。若非對《桃花扇》早有相當認識,觀眾單從《媚》劇的內容,恐怕未能深切感受原作的「興亡之感」和「離合之情」。

 

回想觀劇當天,劇場外早已不復昇平,再細思《桃花扇》的劇情與背後的歷史,總不免浮想聯翩,劇中的「離合之情」、「興亡之感」,似乎直至現在仍未見褪色。猶幸此刻劇場之中,仍能談興亡、寫離合,不知他日舞台之上,又能否容許演員說一句「當年真是戲,今日戲如真」?

 

 



[1] 按照現有紀錄,粵劇編劇家南海十三郎曾編寫《桃花扇》(新馬師曾演出)、《李香君》(千里駒、靚少鳳演出);薛覺先於1948年與余麗珍、羅艷卿、文覺非組成覺光劇團,亦有演出《李香君》,暫未確定是否南海十三郎編寫之版本。1955年,新艷陽劇團亦曾演出《李香君》一劇,由「新艷陽編委會」編訂,芳艷芬、陳錦棠、麥炳榮、譚倩紅演出,或因唐滌生當時一直與新艷陽劇團合作,陳守仁《唐滌生創作傳奇》將此劇列入唐滌生作品之中。以上各劇確實內容暫不可考,但相信均為改編《桃花扇》之作品。以上紀錄見於:

(一)江獻珠:《戲裡戲外:南海十三郎與蘭齋舊事》(香港:萬里機構,2013年),頁27。

(二)張文珊撰文、編輯:《香港戲曲通訊》第四十四期,香港中文大學戲曲資料中心,2014年10月,頁3。

(三)岳清:《花月總留痕——香港粵劇回眸(1930s-1970s)》(香港:三聯書局,2019年),頁163。

(四)岳清:《新艷陽傳奇》(香港:樂清傳播,2008年),頁35、39、42。

(五)阮紫瑩:〈唐滌生粵劇作品年表〉,載於陳守仁:《唐滌生創作傳奇》(香港:匯智出版,2016年),頁228。

 

[2] 《桃花扇》共四十多齣,「離合」、「興亡」之故事線於劇中平衡發展,互相緊扣,粵劇之改編劇作,礙於篇幅及演員分配,只能集中於侯李「離合」的劇情,明代「興亡」的篇幅相對減少。

筆者目前能考證內容的《桃花扇》改編粵劇包括《李香君》(1962)、《桃花扇》(2001)、《碧血桃花扇底詩》(2007):

《李香君》(1962)由莫汝城編劇、阿甲導演、紅線女、羅品超主演,劇情梗概見於《粵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粵劇大辭典》(廣州:廣州出版社),頁103。徐北城《紅線女速寫》(奧林匹克出版社,1996年)中記錄紅線女與阿甲等排演《李香君》的過程。此劇有唱片傳世,同樣由紅線女、羅品超等主唱,〈守樓〉更為紅腔經典名曲。網上流傳林錦屏、陳曉明等演出此劇之錄像,對照錄像與唱片內容及劇情梗概,應與莫汝城之劇本大同小異,錄像分場為:毆阮、題扇、卻奩、辭院、寄扇、罵筵、擲扇。此劇於1990年搬上銀幕,楚原執導,紅線女、羅家寶、阮兆輝、尹飛燕等主演,保留舞台版主要劇情,細節略有調整。

 

《桃花扇》(2001)由楊智深編劇、劉洵導演、文千歲、陳好逑、鍾麗蓉、洪海等主演,此劇曾於2018年重演,阮德文、康華、陳嘉鳴、洪海等主演。若言〈是誰負了李香君〉一文(見於錦園友誼團編印:《粵藝通訊》第六十二期,2001年9月)載全劇分場:卻奩、哭主、哀歌、題扇、漁閒、劫寶、壇心。若言認為編劇「嘗試以他心目中的演員去度戲」,「因此而影響了劇情的架構」,〈卻奩〉一場「三言兩語之間,觀眾尚未暖席,序幕已完,不熟識故事人物的觀眾,連誰是誰也未分得清」;〈漁閒〉一場「故作輕鬆」,「顯得太刻意」;〈壇心〉「由倫永亮編寫新曲【天心贊】,廿分鐘有多喃喃自語式的唱詞」,「可惜那樣的餘音只能令筆者帶着唏噓離場」。

 

《碧血桃花扇底詩》(2007年)由梁天雁編劇、新劍郎、尹飛燕、任冰兒、尤聲普、廖國森、溫玉瑜主演,此劇〈驚艷〉、〈重逢〉二段曾灌錄唱片,同由新劍郎、尹飛燕主唱,據梁天雁〈我也改編《桃花扇》〉一文(見於《戲曲品味》網上雜誌)之自述,劇中除唱片之兩段,同時包括卻奩、守樓、罵筵等情節,更大幅改寫楊龍友一角及全劇結局。(梁天雁與曾慧灌錄的《梁天雁粵曲集(第十輯)》唱片亦改編自《桃花扇》)

 

另,胡文森、梁浩然亦曾改編《桃花扇》為長約五十分鐘之長篇粵曲,冼劍麗、鍾雲山、小甘羅、袁立祥、馮玉玲、陳影紅、溫泉主唱,分「卻奩、嫁禍、分飛、守樓」四段;芳艷芬、黃千歲亦曾主唱同名粵曲,約十多分鐘,撰曲者暫不可考。兩段粵曲亦以侯李之情為主,另加入政治元素,香港電台藏此兩曲唱片。一直以來尚有不少改編《桃花扇》之粵曲作品,篇幅所限,未能盡錄。

 

[3] 《桃花扇》原作〈訪翠〉、〈眠香〉寫侯李於清明節盒子會以拋扇墜、擲櫻桃傳情結合,着重展現當時文人與妓女交往的勾欄風貌。李香君堅守貞節、侯生思念香君,當見於〈辭院〉後〈拒媒〉、〈守樓〉、〈寄扇〉、〈選優〉、〈逢舟〉、〈題畫〉等齣。

 

[4] 場刊及現場字幕均無場次名稱,場次取名參考自「春暉集—阮兆輝藝術舞台」facebook專頁,依次為:〈訂盟〉、〈卻奩〉、〈佈阱〉、〈分飛〉、〈守樓〉、〈夢會〉。

https://www.facebook.com/pg/yuensiufaixiqu/photos/?tab=albums&ref=page_internal

 

[5] 各劇種改編《桃花扇》劇作結局均有不同,現按目前所見,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一)侯李入道:《桃花扇》原作〈入道〉寫張薇質問侯李「你看國在那裏?家在那裏?君在那裏?父在那裏?偏是這點花月情根,割他不斷麼?」侯李因而被點化出家。崑劇《1699桃花扇》、王君安、陶琪於去年演出之越劇版、楊智深編粵劇版等均沿用原作結局。

 

(二)侯生降清、李香君悲憤而亡:歐陽予倩改編之話劇及京劇《桃花扇》,沿用侯生降清出仕之史實,寫李香君終與侯生重逢,惟驚見侯生降清,遂痛毁桃花扇,悲憤而亡。1963年按話劇本改編之電影、呂仲改編越劇版本、莫汝城編粵劇《李香君》均沿用此結局。(另,紅線女主演之《李香君》電影版,則改為李香君痛斥侯生後出家;邵慕水改編越劇版本則改為香君趕走侯生,並無死去)

話劇版劇本見中國現代文學館編:《歐陽予倩代表作:桃花扇》(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年),頁147-216。

京劇版劇本見:http://scripts.xikao.com/play/80000026

呂仲、邵慕水改編越劇版本內容梗概見孫世基編著:《中國越劇戲目考》(寧波:寧波出版社),頁111。

 

(三)侯李重逢,矢志挽救危局:1962年之粵語戲曲電影《桃花扇》(周詩祿執導、凌漢編劇、潘焯撰曲,林鳳、羅劍郎、林家聲主演,後改編為唱片,吳美英、梁漢威、梁醒波主唱),改寫歐陽予倩本之結局,寫侯生降清,往尋香君,香君及冒辟疆痛斥侯生賣國,終令侯生棄官抗清。《碧血桃花扇底詩》及趙清閣改編越劇版本(劇本1953年由上雜出版社出版)則寫侯李重遇後仍心繫明室,決意反抗清朝,全劇至此結束。(另,洪隆、丁叔改編越劇版本,則寫香君鼓勵侯生抗清後病重而亡,劇本1957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四)侯生入道,拒見香君:江蘇省崑劇院張弘、王海清改編《桃花扇》,寫侯生於史可法沉江後大悟入道,並顛覆原作〈棲真〉一齣,寫李香君與蘇崑生途經侯生棲身道觀,侯生雖知香君在外,但仍閉門不納,二人各散東西。2013年中國戲曲節曾邀江蘇省崑劇院於文化中心劇場演出此改編版本。

 

另,《媚香留情》〈夢會〉之結局,與粵劇名作《夢斷香銷四十年》亦有相似之處。《夢斷》寫陸游、唐琬離合之事,結尾寫陸游再進沈園,重見壁上【釵頭鳳】詞,隱約見唐琬捧茶而來,惟一切只是陸游之幻覺。

 

[6] 《桃花扇》〈卻奩〉寫香君得知阮大鋮相贈妝奩,向侯生曉以大義,更憤而拔簪脫衣;〈守樓〉寫香君堅拒改嫁田仰,碰壁明志。

 

[7] 《媚》劇〈卻奩〉的主要篇幅集中於侯李二人於卻奩前後的談情唱段;〈守樓〉則分別集中於香君拒婚前的獨唱「主題曲」,以及楊龍友與李貞麗依依痛別的唱情。香君卻奩、碰壁的過程,相對草草交代,似非劇本之重點。

 

[8] 原作〈辭院〉一齣,阮大鋮誣指侯生勾結左良玉意圖謀反,唆擺馬士英派人捉拿,楊龍友趕至媚香樓報信,李貞麗要侯生「高飛遠遁」,侯生礙於「燕爾新婚,如何捨得」而猶豫不決,香君「正色」勸告侯生:「官人素以豪傑自命,為何學兒女子態!」侯生決定辭院後,香君方於臨別時一訴離情。

 

[9] 原作侯李分別之前,侯生態度相對搖擺,要由香君於〈卻奩〉、〈辭院〉等齣勸侯生明辨是非,勿受阮大鋮收買及陷害;直至〈辭院〉之後,〈阻奸〉、〈爭位〉、〈和戰〉、〈移防〉、〈賺將〉等齣才寫侯生協助史可法阻止四鎮相爭不果等過程,反映侯生之政治作為與抱負。《媚》劇因篇幅所限,未能包括〈辭院〉後的情節,或因此改動侯生對受奩、避禍的態度,以維持侯生於原作的形象。

 

[10] 原作〈辭院〉寫楊龍友告知馬阮陰謀,侯生得以及早避禍;〈罵筵〉寫楊龍友隱瞞香君身份,又勸馬阮饒過香君一命。惟〈拒媒〉一齣,田仰託楊龍友「尋一美妓,要帶往任所」,楊龍友當日雖為侯李牽線,卻認為「侯公子一時高興,如今避禍遠去,那裏還想着香君」,主動替田仰求娶香君,才直接引發〈守樓〉、〈罵筵〉、〈選優〉等後文。〈守樓〉一齣,楊龍友親自建議李貞麗代香君嫁與田仰,更「怒」以「明日早來拿人,看你捨得不捨得」相逼,李貞麗無奈依從。

 

[11] 見《媚香留情》演出場刊〈編劇的話〉。

[12] 原作〈寄扇〉、〈逢舟〉等齣,均有交代香君母女分別後思念對方之情;根據林錦屏等之《李香君》演出錄像,〈寄扇〉一段亦有交代香君跪別貞麗,〈守樓〉之主題曲亦述香君懷想貞麗之情。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新戲匠」劇評培訓計劃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