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號 抗疫的生活與思考    文章類別
【專題】從抗爭到抗疫:我的生活與思考
好好照顧自己
文:戴碧筠

 
從直播到《鏗鏘集:口罩的故事》,一水之隔的抗爭與抗疫,拉近到眼前。一時間,排練場成了圍爐取暖之所,寥寥異議者一去不返,可戔戔之數已險釀微型劇團撕裂之災。
 
猶記得,六月演前默哀;七月帶著心痛與社運資訊赴倫敦完成一個階段的劇場學習;十一月回國內赴約交流演出,難受於同行香港表演者對抗爭的譏笑與曲解,同時聽見他們生活上的損失與改變;十二月觀「滾動傀儡另類劇場」《第十五件》遊歷「六七暴動」與「一二.三事件」場景,想像創作對社運如何回應。然後,到了一月、二月和三月,關心無可疑數字亦憂慮口罩的量,前者每個「1」代表著生命枉逝,後者每個「1」代表著生活限期。
 
百日前口罩等同抗爭符號,港府引《緊急法》禁止蒙面。那時劇團年度公演,一名黑衣青年戴著黑口罩到舞台分享故事,路過前排觀眾席,兩位少女驚慌相擁。青年說出他的故事,場域不在街頭前線,在接連不斷的失眠夜,他非勇武,是被責任感所折騰的赴港留學生。兩位觀眾也述說了剛才的恐懼,源自這時期穿黑衣戴口罩等同暴徒形象的不安,她們是來澳陸生,身體反應著抗爭帶來的暴力陰影。五場《假如》為題的演出,聆聽並回演了好些抗爭故事,有不同觀點不同立場,難忘粵港與本地觀眾的迴響——地域上被劃歸「9+2」大灣區的人們,各有「戰場」,有些意識形態較易同理,有些永遠無法想像,「同」「不同」在心中,但因著尊重而產生信任,感到安全而被述說,劇場足以盛載。
 
「一人一故事劇場」(「一劇場」)前輩們常提醒三件事: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演出;演出目的在聆聽非療癒;用90%時間準備,1%演出,9%跟進。禁足在家抗疫,節省如今人人珍視的口罩,視像團練已第六周,旨在維持精神連結,成員間彼此服務。後來有點餘力,想為未來演出做準備,剛好台灣戲劇引導工作者李志強舉辦四場線上「一劇場」運用在災後心靈陪伴經驗分享,各地表演者也回應疫情舉行線上全球「一劇場」演出,我先後出席分享會和參與分別由斯德哥爾摩及俄羅斯團隊負責的演出,世界疫情網連世界。漸漸地,我的劇場生活移植雲端。
 
我提醒自己,疫情塗蓋密麻日程,留空間生活休息很重要,睡飽、運動、遠離味精快餐也是養分,正如不斷接收新聞資訊影像而感到精神緊繃時,便不妨抽離片刻,沒有誰對某件事有全然的責任,除了對自己。想起2008年觀台灣「窮劇場」鄭尹真帶領澳門表演者探聲練習——當年「足跡小劇場演書節」,就點出了表演者日常應保有呼吸、練功、自省與社會連結的空間。唯有離開劇場「0923」的作息,方能抓住表演的根本。
 
凡過度必成傷害,抗疫如是,抗爭亦然,先照顧好自己是首要。
 
照片由零距離合作社提供
 
作者簡介:華南師範大學美術學碩士、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視覺藝術(教育專業)學士,曾於澳門演藝學院修讀戲劇教育課程,以及一人一故事劇場學院(香港)修讀第三階課程。2008年創辦零距離合作社,致力推廣一人一故事劇場,及以戲劇融合藝術教育,2014年起開始策劃社區藝術項目。現為藝術教育工作者、編劇及一人一故事劇場領航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