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號 如此時代的藝評策略    文章類別
【藝評空間】
古老戲曲新視野
文:願良

舊,可以代表陳舊過時。當大家都趕著去求新,舊事物卻又可以打破慣性思維,讓我們看得更寬、走得更遠。

 

今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的中國戲曲節選演了數齣南戲,計有甌劇《殺狗記》及梨園戲《呂蒙正》、《劉智遠》(即《白兔記》)。這些老戲已有八百多年歷史,部分表現手法古舊而獨特,引發不一樣的思考。

 

南戲的歷史藝術價值

南戲可追溯至宋末元初,最早見於現時浙江溫州一帶。回顧戲曲史的發展,當年南戲便是非常創新的戲劇體系,曲、科、白三者俱全,唱做唸舞混合應用,並最早體現「腳色綜合制」,生、旦、淨、末、丑「五大門」(另有外、貼)各個行當同台演出,突破了一人獨唱、聲腔單調的表演樣式,開展多人演唱、腔調豐富的局面。丑角的插科打諢同樣始自南戲,戲劇內容傾向抒情多於敘事,標誌著表演藝術與敘事文學的成熟結合。

 

甌劇既復古又翻新

今年戲曲節之中,《殺狗記》屬於四大南戲之一,浙江省溫州市甌劇藝術研究中心致力重現古老戲曲的特色。舞美貼近傳統古戲台風格,並由「副末開場」——中年男性角色在開演之前簡述故事梗概,並偶爾扮演戲中人物,或跳出戲劇框架,從第三者以至觀眾的角度評議劇情。劇團又恢復使用「撿場人」照顧台上的砌末(道具),令演出一氣呵成,毋須因為關幕關燈而打斷節奏。樂隊又穿上古服坐在舞台中央後方,參與幫腔和演出(掌板樂師間中充當類似西洋管弦樂隊的指揮,則顯得不大協調,若能解決便更好)。唱腔方面,有別於雅部戲曲(崑劇)的文人氣息,屬於花部戲曲的甌劇富有民間色彩,吸收了亂彈、高腔、崑腔[1]、徽調(皮簧)、灘簧、時調共六種聲腔,風格多元。《殺狗記》旨在警世教化,今天看來不易討喜;甌劇團將之定位作「荒誕喜劇」,活潑跳脫,充分發揮了劇種的靈活彈性和生活氣息。

 

除了復古,甌劇團也努力改良劇本。筆者於2003 年香港藝術節的南戲系列節目初次欣賞該團的《殺狗記》,惟對於另一齣由浙江崑曲永嘉劇團演出的《張協狀元》印象較深。經過十多年的加工潤飾,今年的《殺狗記》明顯豐富了,人情的刻劃更加細緻深入。首先是加重了女角楊月貞(蔡曉秋飾)的戲份。劇情講述她的夫君孫華受損友唆擺,把正直的弟弟孫榮趕走,楊氏周旋於兄弟之間化解誤會,扮演關鍵角色。舊版本裡,楊氏的輪廓並不清晰,新版本加插〈勸夫〉一折,細述小叔的委屈,盡展她的賢慧溫婉。相對於黃狗被損友毒死,楊氏在新版本中為了喚醒糊塗的夫君,不惜施計用大銅錢把貪財的黃狗吊死,有勇有謀。扮演孫榮的小生演員方汝將武打功底尤佳,2003年首度來港演出時剛從戲校畢業,難免稚嫩;這次在〈救兄〉、〈罵狗〉二折展示出色的身段做工,成為整晚演出的亮點。

 

  

殺狗記》劇照 

沒有戲劇的戲劇

 

甌劇團傾力復原南戲古貌,處理手法還是現代的,抓緊兩個多小時有限的演出時間敘事寫情,營造緊湊節奏,突顯演員功架,效果有目共睹,觀眾反應也非常熱烈。植根於福建泉州的梨園戲同樣歷史悠久,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在傳承老戲方面講求「修舊如舊」,創作理念很有啟發性。

 

今天,「沉浸式戲劇」(immersive theatre)彷彿成為風尚,藝術家千方百計驅使被動的觀眾走進戲劇裡面,成為演出的一部分。傳統而言,戲劇演出普遍要求挖掘人物之間的矛盾衝突以提升劇力,重視情節的起承轉合。今年戲曲節的梨園戲《呂蒙正》和《朱買臣》取態截然不同,團長曾靜萍表示演員的任務在於展示故事角色的人生,追蹤他們的心理路線,而不是刻意經營的「表演」。上述兩劇純粹天然,幾乎全無人工戲劇化的痕跡,彷彿讓觀眾走進了尋常百姓家。

 

《呂蒙正》講述宰相之女劉月娥下嫁貧寒書生,在〈煮糜〉一折,曾靜萍巧用梨園戲「十八步科母」纖巧精細的身段程式,呈現劉氏在破窰內花了十多分鐘燒飯的過程,家常細節在在映現人物安貧守節的情操。《朱買臣》「馬前潑水」的故事經常在戲曲舞台出現,梨園戲以喜劇方式鋪演這齣悲劇而獨步梨園。劇中,婦人趙小娘不甘貧賤一心改嫁,竟咄咄催逼丈夫休妻,後來如意算盤敲不響,前夫又高中狀元,最後扭盡六壬成功討回前夫歡心,重修舊好。當中的對白極富生活實感,觀眾不但見證了一場不大不小的倫理風波,更彷彿變成了實況紀錄片裡「牆上的蒼蠅」,悄悄觀察夫婦之間最平常不過的你來我往。最微妙的是,梨園戲高度完備的表演程式,真真正正與演員渾然一體,舞台上的藝術展演美化了日常生活的本來面目,卻了無痕跡。喜愛看戲的自然容易看得投入,隨著劇中人同悲同喜;今趟筆者的投入感卻很不一樣,恍如劉氏細心烹煮的糜,慢慢的熬出味道來。

 

《呂蒙正》和《朱買臣》同樣以「殘本」標示,反映了劇團復排老戲「修舊如舊」的宗旨,盡量保持劇作原貌,不予以添加或修改。曾靜萍表示部分只剩下文本的齣目,編創人員以「十八步科母」的表演傳統作為依歸,把戲用心的捏出來,不慌不忙在台上演。其中,《呂蒙正》的結尾餘韻悠長,必須多記一筆。

 

故事描述宰相之女劉月娥獨守破窰苦苦度日,最終夫君呂蒙正高中狀元,否極泰來。最末一場〈辭窰〉中,夫妻接獲喜訊,馬上便要離家赴任。蟾宮折桂,貧者大可一掃霉氣,二人卻對困頓日子心懷感恩,離去前拜辭托庇多年的蝸居,細看家中每個角落,輕撫掛在門前為他倆遮風擋雪的竹簾,如珠如寶似的。最後狀元拖著劉氏離開時,她還是依依留戀,不住回頭凝望故居。比起崑劇版本,這次演繹更加細膩動人,堪稱戲曲最傑出的示範作之一。不過,過去梨園戲來港演出,印象中有更多古老戲劇的特徵,例如仿提線木偶的身段動作。是否因為受到話劇之類影響而丟失?若是這樣就太可惜了。

 

香港在戲曲業界擔的角色

 

《白蛇傳》劇照                                                                   《朱買臣》劇照

 

 

歷屆康文署主辦的戲曲節大多選演傳統戲,意義何在?曾靜萍的一番話別具深意。她指出這次赴港演出,主辦單位點選戲碼以至演出陣容甚有眼光,分寸把握得好,國內的同行也大表認同。更重要的是,傳統老戲得到香港等地的垂青,讓國內的戲曲工作者知道前人的遺產一樣可以往外走,價值不容忽視。大量新編改編劇目湧現之際,這些舉措對於戲曲的保育,發揮著一定的作用。

 

再者,每年戲曲節除了京、崑、粵等主流劇種之外,並會引介香港觀眾較少機會看到的地方戲,筆者認為這是最有意義的一環。今年,梨園戲和甌劇團隊展現高度的藝術水平,二者同樣是全國僅有的「天下第一團」,傳承很不容易。兩度奪得梅花獎的曾靜萍唱做技藝毋庸置疑,若沒有渾身是戲的演員壓陣,梨園戲的樸實無華恐怕也無法守得住,須想方設法去討好觀眾了。甌劇史上首位梅花獎得主方汝將,誠如崑生泰斗汪世瑜所言,是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現時全國寥寥可數。他的武功造詣在《白蛇傳》、《殺狗記》、「摘梅」力作《水牢》之中表露無遺,《高機與吳三春》則展示了文士的儒雅風範,同時又富有陽剛之氣,委實難得。蔡曉秋的發揮空間相對較少,但感情處理十分真摯幼細,絕對是一流的。相對於注重程式的京劇等,地方戲的生活氣息更加濃郁,正好讓擅長情感表達的演員盡情發揮。

 

甌劇的鑼鼓音樂也值得一提。「文戲武做」是甌劇一大特色,《白蛇傳.斷橋》裡,許仙被小青追趕慌忙躲避時,方汝將的跌撲動作固然精彩,他與鑼鼓師傅十八年來合作無間,雙方很有默契。其中一段「急急風」鑼鼓,密集的重拍配上會變音的腳鼓,敲擊樂與人物動作、情緒相得益彰,極之精彩。相對而言,《高機與吳三春》傾向西洋歌劇化的音樂風格,就顯然不是甌劇該走的路線了。

 

方汝將又表示,甌劇團演員曾經出現斷層,青黃不接。近年,學生經過他的積極培訓,武功極為吃重的《水牢》也演得中規中矩了。儘管這次隨團赴港的年輕演員未臻完善,但也展露了相當的潛質。相對於2003年的票房成績,今年甌劇可算是大有進步。期盼這個地方劇種能夠得到各方的關注和支持,有機會再次訪港搬演其他劇目,更全面的壯大和成長。

 

作者按:

  1. 梨園戲表演藝術家蔡清平老師在劇種的傳承方面貢獻良多。她將於十月初來港講解並示範「十八步科母」表演程式,詳見:http://www.cityu.edu.hk/cciv/1.4.1/banner/CAI.pdf
  2. 明年香港藝術節呈獻粵劇/崑劇「四大南戲」,精彩可期。

 

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呂蒙正》

評論場次:2019年6月28日,晚上7時30分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朱買臣》

評論場次:2019年6月29日,晚上7時30分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劉智遠》

評論場次:2019年6月30日,晚上7時30分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浙江省温州市甌劇藝術研究院《白蛇傳》

評論場次:2019年8月16日,晚上7時30分

地點:高山劇場新翼演藝廳

 

浙江省温州市甌劇藝術研究院《殺狗記》

評論場次:2019年8月17日,晚上7時30分

地點:高山劇場新翼演藝廳

 

浙江省温州市甌劇藝術研究院《高機與吳三春》

評論場次:2019年8月18日,晚上7時30分

地點:高山劇場新翼演藝廳

 

圖片提供: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作者簡介:願良(筆名),相信藝術除了感動人心,還可讓我們變得更加寬廣包容。從事翻譯等文字工作,現為新視野藝術節編輯。

 


[1] 浙江溫州地區的崑腔另稱「草崑」,四聲平仄的規律較為靈活自由,與「正崑」水磨腔高度格律化、委婉延綿的腔格不同,更有高亢質樸的泥土氣息。這也是地方戲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