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號 如此時代的藝評策略    文章類別
【專題】如此時代的藝評策略
我們該如何寫?又該如何讀?——談戲劇評論在自媒體時代
文:羅麗

過去,戲劇評論不外乎通過報刊專欄、媒體評介、討論會、觀後談等公共媒介和公開方式傳播流通。今天,由普羅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後的個人媒介平台,如個人主頁、Blog、Instagram及豆瓣、B站(編按:按照維基百科的說明,是bilibili,全稱為「嗶哩嗶哩彈幕網」,亦稱「嗶哩嗶哩」、「bilibili彈幕網」)等的超高速發展,自媒體正迅消解了過往數百年來以專業精英群體爲主的戲劇評論傳播格局,帶來了一系列改變:戲劇評論空間的越來越大,劇評發布方式的多種多樣、劇評寫作主體的改變。

 

自媒體創造了一種「人人都是評論家」、「人人都有話語權」的機會,每個人既是接受者也是傳播者,傳播和接受的地位變得空前平等。本人曾於《自媒體時代:中國戲劇評論的危機與展望》對此話題進行過探討——這意味著各種意見的海量生成、專業化程度的稀釋,也意味著戲劇評論從精英階層的話語表達漸漸走向市民大眾的眾聲喧嘩。隨著行業知識的壟斷被打破,受眾和言論呈現出魚龍混雜的局面。無門檻的自媒體戲劇評論,使得有著不同看戲經歷、不同戲劇審美經驗、不同文化教育和地域文化傳統背景的劇評人蜂擁而至。使得戲劇評論實際面臨著兩種「失語」的尷尬:一方面是權威話語的萎縮,一方面是眾聲喧囂形成資訊泡沫卻未能有效抵達。

 

專業平台的萎縮使得戲劇評論的發表日益困難,取而代之的是媒體記者的新聞報道、演出推介文字,某些尖銳的有態度觀點也往往會被修理乾淨,只見共性、共識、共鳴,缺乏獨到的觀點、立場、態度。實際上,戲劇評論實際更應該承擔起作爲領航者的批評和引導的重任——選擇並推薦有價值的戲劇作品,探討戲劇發展的前路。這樣一來,專業領域的戲劇評論才能對現實戲劇舞台上發生或呈現了甚麽,產生出一種有立場、有高度、有引領的判讀,這樣輻射到自媒體上,才會是一個有價值、有意義的話題。

 

誠然,自媒體時代的到來打破了過往戲劇評論從空間、形式到主體的諸多制約束縛。然而,自媒體劇評論者發表意見門檻的降低,諸多碎片化、情緒化、印象式、缺乏理據的自媒體戲劇評論,隨著即時高效的傳播方式變得隨處可見,甚至是在信息爆炸和輿論膨脹之下,不少經過理論沉澱和理性客觀的戲劇評論都面臨被淹沒,實際上已無法承擔過往戲劇評論反饋戲劇創作、推動戲劇理論發展的重任。自媒體時代以便捷、即時、互動、多元的社交空間爲評論打開了新平台的大門。然而,在利用新媒體直面文藝批評的新挑戰,重構文藝評論的話語體系,重塑文化産業中文藝批評與生産消費之間的關係,建立適應當代文藝評論的理論體系是目前最迫切的問題。

 

因此,在自媒體時代,作爲劇評人,我們該如何寫?又該如何讀?是戲劇評論在當下面臨的挑戰。2014年底起,包括本人在內的一群廣州青年劇評人利用自媒體組織即時有效的戲劇評論活動,接連在幾個國家級的戲劇活動上取得全國性的影響。在嘗試到「自媒體」作爲雙刃劍的強大威力後,作爲劇評人,我們嘗試以更加主動積極的方式介入推動戲劇評論的寫作和閱讀。經過2015年的申請籌備,由本人和楊小亂等倡議的戲劇評論團體——「廣州青年劇評團」於2016年初成立。項目受廣州市財政「廣州青年戲劇評論人材培養計劃」支持,特別強調劇評人開放包容的觀念,希望參與者有「和而不同」的討論心態,能通過暢所欲言,共同營造廣州戲劇評論的活態健康氛圍。廣州青年劇評團開全國之先河,成爲在中國國內首先推動青年戲劇評論工作的地方組織,2017年廣州青年劇評團成爲廣州市羊城宣傳思想文化優秀創新團隊。

 

經過近四年的運營,目前有「山下放映會」和「名家講戲」、「戲劇圓桌」三個固定的品牌活動,定期每月組織集體觀影座談和劇場觀摩活動,每季度一次面向廣大市民的名家講座活動,每年針對成員進行的戲劇圓桌培訓活動。「劇場見:廣州青年劇評團」微信公眾號,也在近四年過程中,陸續發佈了過千篇劇評文章,並出版了《我們在觀眾席——廣州青年劇評團2016年度劇評集》(2017年中國青年出版社)、《我們在觀眾席(二)——廣州青年劇評團2017、2018年度劇評集》(2019年學苑出版社),實現了持續發聲和介入積累的初步目標。

 

 

廣州青年劇評團是包括本人在內的一群青年劇評人,依靠過往在專業領域的資源積累和自媒體時代的挑戰機遇,對戲劇評論生態的積極介入和重新思考。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使得傳統劇評人必須適時調整轉變——無論是更為平民化和日常化的觀點視角,還是更加通俗易懂又接地氣的表達語言,都需要劇評人進行調整,以適應微博和微信公眾號推送的需要。但對於專業基礎知識的積累以及各種行業內的人脈資源優勢,則是專業劇評團能夠通過不同的新平台實現影響轉換的關鍵。

 

劇評團幾年裡的營運更使我們堅信,劇評更應著力呼喚在自媒體時代裡,劇評人或觀眾積極地對戲劇「有態度」的表達。所謂的有態度,實際還是基於劇評人自身對劇場藝術獨有鑑賞能力和敏銳眼光,以及從自己開始躬身前行不斷書寫,這些都是戲劇評論不斷更新和推進的基礎。當然,目前還是面臨諸多問題,例如戲劇評論人才短缺、評論人的專業基礎和觀劇積累,還有客觀上青年劇評人面臨著求學、就業等諸多社會環境壓力而陸續流失,依舊使得廣州青年戲劇評論人的培養困難不少。為此,除了以公眾號提供發表平台外,組織還積極推薦優秀文章在專業期刊和各類報章上發表,並以觀摩培訓等一系列活動爲年輕劇評人的成長提供空間。

 

廣州青年劇評團期盼一直通過對青年劇評人的培育,以及通過他們不斷地和當下的戲劇演出互動交流回應,以希盼理性回歸、情緒讓位理據,使得新媒體時代來臨之際具有專業操守精神的劇評人,依舊能自覺、自願、自律地參與戲劇生態建設。這些都將是自媒體時代專業劇評人需要挺身引領和倡導的責任和義務。自媒體時代戲劇評論的環境重建和理性回歸,有賴於專業劇評人的發聲和持續發聲。

 

圖片提供:廣州青年劇評團

 

作者簡介: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廣州青年劇評團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