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劇的“新”體會
文︰朱斯珂 | 上載日期︰2019年1月21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主辦︰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
城市︰上海;香港 »
藝術類別︰其他 »
很開心能夠作為文“藝”青年滬港青年藝術交流互訪團的一員參與此次活動。通過觀看上海、香港兩地的劇目,也讓我對觀劇產生了新的思考。觀劇不僅是看劇目的內容,重點是看劇目背後的含義,像是其蘊含的文化、思想、寓意、時代的風尚等等,這些都是觀劇時可以著重關注的不同視角。
 
這一次觀劇,正逢碰上“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暨青年藝術創想周”及“香港新視野藝術節”,這也說明上海、香港兩地都非常注重文化事業的發展,他們都會定期舉辦藝術節。這次在上海,我們看劇的地點主要集中在上海戲劇學院,在校園裡,可以根據觀眾的喜好,選擇不同的劇目進行觀看,有露天的,也有在劇院、教室裡的,種類繁多。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展出的藝術劇目比較全面,有音樂類、舞蹈類、也有戲劇類,演出地點涵蓋上海各大劇院及音樂廳。在香港,我們看劇的地點主要集中在葵青劇院,當然劇目的門類也比較全面,有戶外的觀劇項目,也有在室內的觀劇體驗,當然筆者認為在戶外的觀劇體驗還是非常獨特的。通過對兩地劇目的觀看,我認為兩地劇目各有所長。從劇目的數量來看,上海國際藝術節展出劇目的數量更加的龐大,從創新性來講,新視野藝術節“概念性劇目”更加的多,很多大膽創新的劇目,都讓觀眾嘆為觀止,從文化性來講,兩地的劇目都包含了多元化的思想,都體現了一定的包容性,從這一點來看,這是他們的共性。
 
其實無論在上海還是在香港,常常去劇院看劇的觀眾還是少數人。如何能夠讓劇目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更打動人,是當下戲劇創作者應該思考的方向。很多劇目,形式上特別的新穎,但是卻欠缺故事情節的連貫性,這樣的話,會使得整個劇目顯得非常突兀。藝術源於生活,能夠打動人的藝術作品一定是要建立在“真實”之上的,當然“藝術手法”的巧妙運用能夠帶給劇目一定的生命力,但如果太重視使用“花樣”,難免會讓觀眾眼花繚亂,抓不住劇作者想要轉達的東西,最終會讓觀劇者感到厭倦。從劇目表達的文化內容上看,這些劇目中,彰顯本土文化的痕跡,已經變得不那麼明顯了,這是因為在今天,多元化已是世界的主流,即便是在一些地地道道的本土劇種,創作者也會運用一些現代元素去進行藝術創作,這也是為了讓觀眾們能夠看的“通俗易懂”,讓其能夠體驗到劇目的“戲劇性”所帶來的強烈衝擊感,從而達到被劇目感染的作用。在討論會上,我們多次聊到“本土文化與世界對話”這個議題,我覺得對於本土文化而言,那些能夠經受的住時間考驗的優秀文化一定是具有很強的“思想性”的,當其與世界交融時,它既可以守住自己的“傲土”,又可以將世界中的優秀“文化元素”為其所用,只有這樣,本土文化才能夠適應時代的發展,得到繼承和發揚,我覺得從某一方面來講,“包容性”和“多元化”是有建設性作用的,這也是時代進步的表現,只有百花齊放,才能讓藝術世界煥發生機與活力!
 
如今,“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開展的如火如潮,很多優秀劇目也相繼進入了高校,從而讓更多的學生也欣賞到了戲劇藝術。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學生觀劇團”項目已經舉辦兩屆了,這也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從一方面來講,舉辦這樣的活動給了青年人更多的觀劇機會,但從另一方面來講,有更多的年輕人愛上了觀劇,這也間接推動了戲劇市場的發展。我想,“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大家的觀劇感受肯定是不盡相同的,願所有觀劇者都能夠在不同的觀劇體驗中,品味出屬於自己的別樣人生,感受到生命的多姿多彩,這也是觀劇的魅力所在。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上海音樂學院本科生,「雙城開評:滬港藝評深度交流計劃 2018」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