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海草舞,我們的世界還有什麼 ——評香港新視野藝術節《牛頭搭馬嘴》
文︰林子揚 | 上載日期︰2019年1月21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牛頭搭馬嘴 »
主辦︰新視野藝術節
演出單位︰策略一號劇團 »
地點︰葵青劇院排演室
日期︰03/11/2019
城市︰香港 »
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 »
藝術類別︰其他 »
你還記得上次看完一本書是甚麼時候嗎?甚麼時候陪伴我們入睡的從雜志變成了短視頻呢?
 
晚上十一點睡覺,現在才十點,我還可以背一個小時單詞!
 
我們一起去書店吧,《鬥羅大陸》上新了
 
現在,我們變成了這樣:你看費啟鳴新發的視頻了嗎?沒有。 快去看!
 
晚上十一點睡覺,現在才十點,我還可以刷一個小時抖音!  都兩點了睡覺睡覺。
 
我們一起去海底撈吧,小視頻上有好多新吃法!
 
在看《牛頭搭馬嘴》這部融媒體作品時,這些今昔對比的畫面一次次在我眼前閃現。
 
牛頭最後還是搭上了馬嘴,不同小視頻的混剪能呈現一個完整的故事,演員的演繹讓熒幕亦成為了身體的延伸,但“搭”上了,不屬精彩,而是造成了一種恐懼。因為對內存不夠的“追求”打開mac book的後蓋,從切胡蘿蔔夾蘋果到生子修車都是屏幕裡“生存”及“生活”,你的喜怒哀樂,似乎都被這些技術含量和藝術感均不高的素材占據了。
 
看完交流下來,諸位觀眾的情緒變化,正如我那位看個抖音就能到兩三點的室友,哈哈哈哈,呵呵呵呵,面無表情的麻木,最後依依不舍地耗盡最後1%的電量,昏昏沉沉的閉眼,短短三個小時之後,伴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拔掉閃充的電線,日復一日,說不准也會年復一年。
 
相比youtube,優酷土豆等互聯網視頻原有的主力軍,純粹主打短視頻的似乎是異軍突起的,抖音在2017年春節前後大舉壓上資源,很快成為頭條戰略級產品。據應用市場研究公司Sensor Tower 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都以APP以4580萬次的下載量,超越Facebook、Youtube和Instagram等成為全球下載量最高的I phone應用。
 
一時之間,似乎每個人都在談論抖音,捧著手機“哈哈哈”地笑出聲,在香港和在讀大學生交流,他們也知道“嵩山少林學武功”和“一起學貓叫”。短視頻真的那麼有趣嗎?實際並不是。正如那台mac所展現的那樣幻燈片式的視頻、網上傳爛了的搞笑gif動圖、枯燥乏味的ps教程、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街頭隨意拍、即時通訊工具聊天記錄的錄屏、重復了一次又一次的對嘴型......就是這些看起來毫無意義的視頻,吸引著我們不停的往下劃。
 
這些app廠商抓住了用戶的本質,一個視頻不在於是否足夠精美,而是它能否對你造成感官刺激,讓你產生情緒波動。短視頻大多是生活化場景,容易喚起用戶共鳴,加上反轉劇情和魔性配樂讓人獲得心理的愉悅。
 
但是這些視頻除了給我們帶來五秒鐘的“哈哈哈”還有什麼呢?在刷完兩個小時抖音之後,我們的心裡反而感覺更空虛,兩個小時的時間,我們什麼都沒有得到。相比閱讀給我們帶來的腳踏實地的充實感,抖音給我們的快樂是飄在空中的,摸不到也抓不著。
 
以前中學的時候,男生有《鬥破蒼穹》,女生有辛夷塢和饒雪漫,那時候看書還算是年輕人的娛樂愛好。但是今天,同樣畏懼自己“內存不足”而打開網絡世界的人們,沒有發現老祖宗的黃金屋,沒有找到高爾基的“大階梯”,取而代之的則是短視頻的海草舞,告訴你怎麼樣去做一根海草,隨風飄搖。
 
當然,提倡所謂“萬物互聯”的網絡巨鱷們還開發了一系列的閱讀小程序,每天都會通知我哪個好友又加入閱讀,但有天點進去一看,兩百多個加入讀書的好友,一周閱讀10分鐘以上的卻不到十個。而反觀各大短視頻app,用戶量每天都在激增,15秒的短視頻,用最快的速度給人帶來感官刺激。精准的算法,在了解到你的偏好之後,瘋狂的繼續彈出你喜愛的內容。本想著在睡前看幾頁書,結果一個推送彈來,不小心點開,再放下手機已經是凌晨兩點了。我們在追求感官刺激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
 
這是個被感官刺激淹沒的時代。盡管很多人知道這並不好,也會感到焦慮,但又無力改變,甚至自己都逃不出這個怪圈。我們擁有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和豐富資源,卻反倒因為這些條件,漸漸失去了閱讀與思考的能力。“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可要是人類不自主地去思考,又怎麼能悟出“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的道理,踏入現代文明?
 
比感官刺激,你比不過八卦,比不過算法,比不過那些從設計初始就准備讓你上癮的APP。即使最後,牛頭搭上了馬嘴,可就像《攻殼機動隊》裡寡姐飾演是少佐全身機械義體依然找回了生而為人的內心,人類不可能靠科技延伸其特有的生物性與人性,當技術界仍在討論alpgo算人工智能還是傳統大數據機器時,法律界已經開始研判“AI時代的責任能力”,當號稱最仿真的機器人“索菲亞”說出那句“我不會和你約會,因為我要滅絕人類”時,難道就不該有一點畏懼嗎?若是最後的那一幕,對活體血淋淋的解剖,值得玩味的“頭顱觀賞”,似乎意像化地表達了科技正已一種勝利者的姿態,輕蔑地把玩著創造他們的物種。
 
是啊,人類對孕育他們的自然都不抱以足夠的敬畏,他們所創造的“物種”又何來回饋他們的期待可能性?
 
別讓科技愚昧了人的智慧,別讓你的世界永遠只剩下一樓的海草舞。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華東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本科生,「雙城開評:滬港藝評深度交流計劃 2018」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