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分鐘「飛車黨」直播現場》,又何止六十分鐘?
文︰朱映霖 | 上載日期︰2019年1月21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主辦︰新視野藝術節
演出單位︰她說創作單位 »
地點︰葵青劇院鄰近社區
日期︰04/11/2019
城市︰香港 »
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 »
藝術類別︰其他 »

戶外劇場要往外看

 

香港新視野藝術節有多個非主版的節目被列入「微藝進行中」的場刊裏,其中較新穎的觀劇方式,觀眾是不會坐在劇院內,而是以旅行或郊遊形式讓觀眾實地考察的流動劇場。此劇標題有「飛車黨」三個字,但並非驚險或緊張的劇場,反而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她說創作單位」所定的劇目名稱與整個體驗有很大落差。雖然場刊簡介內有寫明只含飛越遊車河樂趣,但沒有提到要花這麼多的時間和力氣去完成整個流動劇場的旅程。正所謂「不怕生壞命,最怕改壞名」,標題有直接主導整個劇成敗的力量,所以選取劇目名稱是絕對不能輕視。改變這個劇目的名稱,使其主題更切合劇本內容,會有效地吸引到更多觀眾。

 

首先,戶外流動劇場要顧及的事情實在太多了。對於這個經驗尚淺的小型創作單位來說,他們能夠有勇氣去嘗試策劃一個需要完善配套才可以順利進行到底的流動劇場,其誠意是值得讚賞的。可是,當要面對觀眾而且還是個售票節目的時候,許多突發狀況都會影響到整個節目流程,在編劇或計劃方案的細節上,創作團隊有責任需要在每一部分深入考慮和管理得更周密。例如戶外天氣狀況、參加者在每一個中轉站停留的時間、領隊工作人員的溝通技巧和應變能力、交通和步行時間的計算、參加者的身體狀況、戶外場地的安全問題、電子科技道具配件的技術處理、危機或風險評估等,各種因素有機會影響到節目運作的過程,關鍵就是創作人員的準備工作是否充足,可以多向外延伸思考更多。

 

科技配上煩惱多

 

人類在利用電腦智能科技去創作新程式的同時,科技產品也在玩弄和考驗人類的耐性。今次創作《六十分鐘「飛車黨」直播現場》的團隊,雖然寫好了手機應用程式,但是下載程式會牽涉到不同型號的手提電話所遇到各項技術上的問題,針對這一點,團隊提供了專為這個流動劇場而準備的手提電話,可惜他們準備的手機型號偏偏不能完全支援已設計好的程式,導致參加者使用時有某些畫面和聲音不能同步進行,甚至完全沒有聲音。在演出開始前,觀眾在露天廣場上分組,每組試用和檢查主辦單位所準備的手提電話功能、網絡連線和程式應用等各方面,工作人員的人數不足以協助參加者處理各種技術問題,而且分發給每組參加者的立體紙盒眼鏡亦只有一副,每位組員要輪流觀看手機程式中的片段,也是整個流動劇情描述背景的重要開端,接著要排隊進入白色帳篷裏觀看實體模型,再等候司機把每組參加者乘搭的私家車駛進泊車位置安排上車,光是準備功夫已花了超過半小時,才真正可以踏上這個考察模式的流動劇場之旅。

 

在乘車的時候,參加者需要啟動大會的手機應用程式,在到達第一個景點前在手機螢幕上選擇答案,邊在搖晃的車廂內看著細小的螢幕字體,即使第一段車程只有十分鐘已令不少參加者感到暈車不適。在第一個停車地點下車後要走上一段斜坡,其實對於參加者的體能是一項小挑戰,某些人到達目的地時就算美景盡收眼底,大腦亦無法即時接收得到。從第一個戶外地點移動到另一個,每處地方停留的時間也超過預期,回程又遇上交通繁忙道路阻塞,劇場製作團隊沒有把這個風險計算在內,令到原本六十分鐘的流程不太順利,花了超過一百分鐘完成,由「飛車黨」變成「塞車黨」,大會的隨身手機屏幕顯示與聲效難以配合實境,很難即時理解這個「直播現場」。整個體驗,先不論其構思和誠意,小規模的創作單位要進行大製作的藝術節目,過程是非常困難的,需要有足夠資金支持各項準備工作和技術支援,亦要靠經驗的累積才可達到專業的領域。不過,不怕煩惱敢創新,敢嘗試與科技結合一起擦出藝術上的火花,也是值得鼓勵。

 

靈的修養全靠自己

 

劇場的起點是觀看電話錄像片段《從橋上墜下的人》,經歷一次死亡時眼前所見的畫面,讓觀眾明白這是以「生命」為創作意念的旅程。然後,走入小型實景模型展覽裏看到的模型再次加強了錄像片段的記憶,乘車出發前往第一站的途中,在電話錄音及文字問題裏意識到作者一直用各種問題引導觀眾擴闊自己思考的空間,除了回憶過去,亦要對現在身邊微小的事存感恩之心,很有意思。第一站下車時派給觀眾的一盒牛奶,意味著人回到出生的開始,刻意安排在高處的小山丘上,讓觀眾站起來遠看四周,除了回憶自己的夢想,還要在身處醫院和安老院之間最接近天空的一個地方,感受簡單的寧靜。第二站的麗都灣,實境與開始時的錄像片段畫面一樣,回程時播放的歌曲也是跟隨劇場的意思。

 

對於平時生活壓力太大和精神緊張的人來說,這個旅程可以讓參加者有自我放鬆和靜靜思考的機會。從創作單位決定這個旅程的各個地點可見他們花盡心思,在葵青劇院附近要找一些令人放鬆心情的景點其實並不容易,整個流動劇場對「美」的表達,不僅在於觀景與角度,更著重參加者內心「靈」的修養,活在當下能夠感受到的事物是如何,全靠參加者當下開始踏上這個旅程時的心態是如何,而創作單位仍可以在各方面加以改進,加強觀眾對劇情的投入感。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自幼喜愛舞台藝術與寫作,特別對於舞蹈作品擁有專業的知識,近年曾參與「世界文化藝術節2013:東歐芳華」演後開評-藝評寫作導領計劃、雙城開評:滬港藝評深度交流計劃(2018)、第十八屆澳門城市藝穗節(2019)等藝評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