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牛頭搭上媒體
文︰梁寶月 | 上載日期︰2019年1月21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牛頭搭馬嘴 »
主辦︰新視野藝術節
演出單位︰策略一號劇團 »
地點︰葵青劇院排演室
日期︰03/11/2019
城市︰香港 »
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 »
藝術類別︰其他 »

在《牛頭搭馬嘴》(Forecasting)劇場一開始的時候,播出一段特別指引的錄音。指示在場觀眾將手機調配成飛航模式,因為手機有可能會影響劇場演出的電子產品。這段錄音即時引發觀眾的好奇心及期待,隱隱約約地透露即將開始的劇場模式是以新的模式進行。事實上,真的沒有錯。這次劇場進行的模式是我第一次觀看,亦同時帶來好多想法。符合了香港新視野藝術節的主題:跳脫創新。

 

首先,藝術是跨領域去感染不同的觀眾,但如何具體表現是每個創作人的命題。而《牛頭搭馬嘴》是來自法國的「策略一號劇團」(Premier Stratagème),這個二人劇團創作意念是來自生活,日常接觸的媒體、娛樂工具和不同的資訊。他們由蒐集不同分享網站的影片,在筆記本電腦播放。然後由女演員用形體和唸白搞怪地配合影片內容來演出。他們的目的是用戲劇來討論新媒體如何影響我們體驗世界和對世界認知。所以在劇場中使用的影片都是來自真實生活及社交媒體上,希望確切討論到我們吸收的資訊的意涵。

 

同時間,正因女演員一直配合每段十分短暫的影片來演出,十分瑣碎和無秩序。正好反映了現時我們一直吸收到的資訊是碎化片‌和受到科技的限制,沒有來源。我們不停有新的資訊出現在我們面前,可以不停追隨下去得到新的資訊,但我們不能回歸追溯源頭去,因為網路是不停變化和出現消失。所以我們吸收接受知識、資訊都是一大學問,因為現代人往往不懂得仔細分析思考、篩選有用的東西來用。亦因碎片化的關係,我們漸漸地缺乏了耐心和邏輯思維去學習新的資訊;視覺化和充滿刺激性效果的影片逐漸越來越吸引我們。

 

法國的理論家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在1981年曾提出《擬仿物與擬像》(Simulacra and Simulation),裡面提及到擬像與真實的關係。說明「擬像」脫離真實的關係,成為「超現實」,比現實‌還要現實之前,首先要經歷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符號反映出基本真實;第二階段:符號掩飾或扭曲事實;第三階段:符號使得真實缺席;第四階段:符號只是擬像,也就是一種純粹的模擬,與真實沒有任何指涉。在整套作品中,《牛頭搭馬嘴》正是以這種手法來呈現「擬像」。女演員配合各‌種不同類型的影片來演出,有修理機械、動物、色情、暴力。她在框外的動作是補充影片內容的缺‌失,同時亦將影片的意思顛覆了,重新呈現符號。她的演出和配合幾可亂真,逗中觀眾的笑點。而配合筆記本電腦,用科技表現劇場,正好確切凸顯作品的中心。使用科技的手法讓觀眾思考我們平日接受的影像的真偽,因為在一個小小的框框、電腦屏幕‌,我們吸取的是符號的意象,傳播媒體總是互相指涉符號,卻不指向真實。《牛頭搭馬嘴》正是反映這樣的媒體觀,快速而瑣碎的訊息網路結構,無時無刻影響著我們,不停加速我們的感受文化,不再滿足於文字,而追尋刺激的視覺享受。

 

《牛頭搭馬嘴》值得一讚的地方是重新思考現有的劇場概念和模式,用與過往不同的手法來重現現代人生活的本質。當代人在現代科技下,在秒與秒、分與分之間接受模糊、碎片的資訊知識,並不再清晰指出虛擬與現實的分別。

 

不過可惜的是,作品用耳目一新的手法來呈現,但因在香港演出,香港與法國社會關注的議題和文化都有所差異,未能夠帶出深刻的反思給觀眾。除了現代的媒體觀,作品有很多槍擊片段混在其中,其實是反映社會存在槍械暴力問題。不過這問題在香港較未有引起共鳴,使這作品可以在香港關注和回應的程度少。而有改善的空間是作品長度可以再修短並濃縮,使觀眾的注意力可以在作品上,因為當作品在後期的時候,重複的技巧或動作出現太多,使觀眾疲倦。

 

此外,或者有人說:這就是當代的媒體觀,並不一定是有害的。但當我們缺乏用心感受的能力,漸漸麻‌㾝,不管是甚麼時間、是否當代,‌都只是失去光暈的人,與機械無異。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梁寶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