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
文︰余卓伶 | 上載日期︰2019年1月23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節目︰燦爛的旋律 »
主辦︰飛躍演奏香港
地點︰大館賽馬會立方
日期︰18/1/201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我非常喜歡今次音樂會的題目——「燦爛的旋律」(The Colour of Sound),因為四首樂曲的風格和效果完全不同,令我感覺好像走完東西南北一樣。即便如此,表演包含細心安排和驚喜,使四首截然不同的樂曲合理地走在一起,配上大館賽馬會立方這較新的場地,營造出足以使觀眾集中兩小時的火花。

 

音樂會的開首以短短的一首理察.史特勞斯的《隨想曲》六重奏,作品85,介紹音樂會的選曲如何活用了場地的特點和音樂會的主題。多弗弦樂四重奏是音樂會的主角,而六重奏就是由當中三位來自美國的成員:祖爾.連克(小提琴)、美蓮娜.巴哈羅—梵特史達特(中提琴)及甘頓.梭爾(大提琴),加上來自台灣的黃俊文(小提琴)、韓國的李葉月(中提琴)及中國的奏立巍(大提琴)。這些擁有不同國藉和背景的樂手配搭,象徵了把不同的聲音放在一起,好像一個有不同小玩意的彩蛋爆開,正正呼應了音樂會的主題。賽馬會立方雖小,容納不了大量觀眾,卻能有效地集中聲音,正適合這小型音樂組合及較靜的樂曲。不論音量多麼小,所有聲音上的細節都表露無遺。六重奏的處理十分緊慎,寧靜的部分更顯他們努力互相融合音色,是個十分甜美的開始。

 

第二首布魯斯的《辛白林》的亞洲首演投下了一連串刺激,亦是曼陀林這文藝復興時期樂器的登場,並由來自以名列的曼陀林演奏家艾維.艾維塔及多弗弦樂四重奏演出。辛白林取自塞爾特語的太場神,三個樂章分別代表日出,正午和日落。〈日出〉由絲絲的曼陀林和大提琴描繪破曉,再次展現場地優勢,最微弱的聲音都非常清楚,令觀眾相當集中。重複不同的樂句,有層次感地起起落落,不時有清雅的曼陀林獨奏,是清心的第一樂章。較激昂的第二章〈正午〉象徵青春,艾維塔指作曲家運用了非洲民族音樂特別的節奏。三組三連音(不定)加上兩組八分音符,說出來好像有點難明,但作曲家不斷把節奏重覆,不時改變重音的位置,既能令觀眾熟悉節奏,又增加了音樂的趣味。我旁邊的觀眾也不禁搖搖身體,好似有跳舞的衝動。我十分欣賞作曲家把經常安排曼陀林和大提琴齊奏,溫和的大提琴上有乾燥的曼陀林,是不同音質的衝擊,卻又豐富了各自的音色,聲音更令人容易接受,也多了音樂變化的選擇。第三樂章〈日落〉想表達反思和細味人生,由熱烈的開首到平靜的結尾,當中有一段混沌和迷失的時間。一段曼陀林獨奏,旋律由激動的和弦到來回的音階,艾維塔的技巧和熱情滿分。樂章最後的回音也令人屏息,可見音樂的張力不錯。整首樂曲有電影音樂的感覺,畫面感強烈,三個樂章非常一致地由重覆的樂句疊成,是一首非常完整的樂曲。  

 

難得有曼陀林,當然不能任他只奏一首曲目。津沙滋的《六部魯吉亞弦樂四重奏及曼陀林小品民歌》雖然技巧難度不高,但是展現了曼陀林令人愉快和放鬆的特色。六首作品中不論是浪漫抒情或輕鬆活潑,結尾都一定是明亮開朗的,使觀眾和樂手都不禁笑出來。艾維塔對音色的處理十分細緻,又能帶領四重奏的呼吸,緊貼及配合他們的音色才能造出音樂的感染力。這短短約十分鐘的六首作品十分可愛。

 

下半場由多弗弦樂四重奏奏出德伏扎克的《降A大週第十四弦樂四重奏,作品105》。我最喜歡的是美蓮娜.巴哈羅—梵特史達特這中提琴手。她的音色是溫柔而有力,對音樂的處理十分有說服力,能夠配合其他成員增加音樂的張力,既突出而不浮誇。特別是最後一個樂章,她一句獨奏就吸引了我的注意,不禁張口讚嘆那觸動人心的力量,實在了不起。另外三位的表演固然出色,但如果要選全晚的最佳樂手,我會毫不猶豫地選她。

 

「燦爛的旋律」(The Colour of Sound)確實是一場音樂煙花表演,四首樂曲牽引觀眾的不同情緒,各自有不同的特點。小小的場地給予觀眾一個溫馨又滿足的晚上。我相當期待飛躍演奏香港接下來給我驚喜。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