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世宗獨奏家合奏團」與香港音樂家的室樂演出
文︰傅瑰琦 | 上載日期︰2018年12月23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香港新世代藝術協會音樂節
演出單位︰世宗獨奏家合奏團等 »
地點︰香港演藝學院香港賽馬會演藝劇院
日期︰27/10/2018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在這場室樂音樂會裡,韓國著名的「世宗獨奏家合奏團」,其實只派出了三位代表來港作重奏室樂演出,反而香港本土的演奏家人數還較多,八位音樂家最後也是以合作弦樂的重奏作品為終結。本是韓、港交流的音樂會,其實包括了來自中、港、台、韓、英、美的音樂家,而他們也從不同國家的著名音樂學院畢業,非常國際化的組合令人感到相當有趣。

 

在人數較少的重奏演出中,演奏家的技藝更加一目了然。「世宗」的兩位成員,台灣小提琴家魏靖儀與韓國大提琴家Na-Young Baek(為方便行文,以下把韓文拼音譯作白娜英),在音樂會一開始就合作了由挪威小提琴家Johan Halvorsen改編韓德爾(G. F. Handel)的《帕薩加利亞舞二重奏》。在這首主要為炫技的改編作品裡,兩位音樂家都把技巧的刺激性降到最低,聽眾反而能聽到其中依然富有巴羅克色彩的旋律風格。魏靖儀簡樸而自然的弓法,在句子的塑造上充滿美感。白娜英的大提琴演奏技巧紮實,她在配合魏靖儀的演奏時更見低調。兩人在好些段落都是一先一後互相模仿、對答和追逐,句子交替的連貫性非常重要,他們技巧水平相當,默契亦很好,在音樂的思維上非常一致。在不同的變奏中,他們從不把仿如高難度弦樂練習曲或隨想曲的譁眾氛圍表現,卻僅以比巴羅克音樂稍加浪漫的手法演繹,才是最令人刮目相看的賣點。魏靖儀與白娜英技巧完美,對樂曲的演繹反以內心的感受為重,效果更顯突出。

 

中提琴家Paul Laraia亦是來自「世宗」的音樂家,他在杜南伊(Ernst von Dohnanyi)的《C大調弦樂三重奏小夜曲,作品10》裡,與魏靖儀及白娜英的合作,更令人對他們三位的精彩演奏,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三位在這首作品中的合作,在地位上非常均等,各人在音量與色彩風格的控制上都很相近。在五個樂章裡,各人有很多互相模仿的機會,魏靖儀的領導較明顯,中提琴與大提琴的演奏都跟著他的音樂形象加以接續,重奏的效果極優秀。在第一樂章中的進行曲風格裡,他們沒有以刻板的節奏和弓法去演繹工整的樂句特色,反而用上較抒情的手法,輕輕地柔化了當中的硬朗味道,在色彩上顯得更為漂亮而動聽,但技巧上依然非常整齊完美,音樂感相對地顯得格外豐富。

 

中提琴在第二樂章開始的如歌旋律裡,演奏得非常柔美;之後三人演奏互不相同的主線,合奏效果亦相當和諧。小提琴奏出主題時,演繹出了中提琴之前的氛圍,魏靖儀與Paul Laraia演繹的共識,在造句與音色上都奏出了優美的感覺,琴音亦漂亮。第三樂章為一個頗現代的無調性旋律風格,亦為對位音樂,因此在演奏上,各人的音準與節奏掌握相當重要。他們在「諧謔曲」部份演繹很精彩。中段是較抒情的音樂,三人在合奏的共識上亦很優美動聽;而最複雜的末段,在諧謔曲與抒情部份的對位裡,他們的表現更理想,音樂個性的獨立性明顯,在展現趣味的同時絕不浮誇,確實是一個很出色的演繹。

 

在三個不斷互相模仿的樂章後,在典型的、以主奏和合奏形式的第四樂章裡,他們漂亮而具歌唱性的主題與變奏演繹,在表現寧靜與情緒變化中的連貫性方面,展示出他們極高的音樂修養。第五樂章的風格與首樂章較相似,他們奏起來更駕輕就熟。

 

跟好些浪漫時期後期及近代的著名「小夜曲」一樣,這首作品也是重量級、帶有炫技色彩的「小品」。在幾個各具特色的樂章裡,魏靖儀、白娜英與Paul Laraia均本著「小夜曲」的理念,在做足了所有技巧上的要求時,反而盡量把輕鬆優美的晚間音樂「沙龍風味」展現,而不尋找刺激的音響色彩。最難得是,他們平均而和諧的音色,控制得恰度好處,漂亮的琴音、和具有豐富音樂感與樂句線條,像飯後甜品一樣,為真正的「小夜曲」,附上了一個令人舒適的聽覺享受。

 

唯一有香港音樂家參與的演奏樂曲,是下半場的孟德爾遜《降E大調弦樂八重奏,作品20》。香港管弦樂團弦樂四重奏的成員王敬、趙瀅娜、凌顯祐、及鮑力卓(Richard Bamping)、與韓國小提琴家Rami Yoo,聯同上半場三位「世宗」獨奏家,合作這首難度極高的室樂作品。王敬作為第一小提琴手,在第一樂章充份表現出獨奏小提琴的氣質,其他樂手在作為伴奏的段落,在協奏上風格統一,展現出較為低調與溫文的個性。王敬在重複的部份開始後,音樂的演繹較第一次演奏的時候舒泰,與其他聲部的風格共識開始提高,在發展部份之後技巧越見完美。而在再現部裡,七位成員與常處於領導獨奏地位的首席,合作效果在演繹上還算相當不錯,在豐富的底層襯托下,首席的線條更顯甜美,能表現出孟德爾遜風格的高雅氣質。整個樂章美中不足的地方,卻是樂句之間或樂曲不同段落的分隔,在呼吸上留白的休息不多,令到音樂太一氣呵成,少卻了韻味。

 

優美的第二樂章講求的合作性更高,不同配搭組合與線條交錯也較多,每個樂手的獨立性與作為合奏聲部的要求同樣重要。在色彩與風格上,發覺八位音樂家的音色都頗為不同,在合奏部份,對於弓法的力度也不大統一,在音樂美感上就較為大打折扣了。

 

反而,在《諧謔曲》樂章裡,八位樂手在互相模仿的小跳弓靈活樂句中,音樂思維上的共識非常一致,在描繪精巧的句子情緒方面,表現相當出色;無論在樂句輕重或音色的調節上,各人的演繹方法都統一,把樂曲中的有趣一面表露無遺。不過,在合奏上最複雜的第四樂章,除了各人的技巧要非常準確外,演繹上的互動模仿也是帶出音樂趣味的重要一環。在技巧上,他們都應付自如,開首八個聲部交接的快速樂句全無難度,在齊奏的和弦部份亦相當整齊,可是,一旦進入不同組合或個別演繹的時候,在音量、色彩與音樂個性上,都不難發現各自的特色。

 

在這首孟德爾遜的早期作品裡,當中有頗多片段,在他日後的《小提琴協奏曲》、《仲夏夜之夢》裡都再次出現;而在好些段落裡,風格亦與他日後的管弦樂曲非常相近。而八個人的組合,在這首八重奏裡亦非常複雜。最高的層次,當然是無論在獨奏、分組重奏或合奏時,都能夠有相近的風格與共識,把孟德爾遜音樂的音樂特色盡情展現,把作曲家瑰麗與活潑的獨特風格充分演繹。就這次幾位在這晚的合作來說,技巧完全不成問題,筆者除了從未聽過Rami Yoo的演奏外,其餘七位都在不同時間聽過他們的獨奏片段演出。在這首作品中,每一位都全力以赴、演奏完美。而趙瀅娜的表現,對比過往筆者聽過她在樂團的獨奏片段裡,水平更勝一籌,而在一些小片段的演繹,感覺上像更符合作曲家的風格。

 

在室樂演奏裡,默契相當重要,人數越多難度就越大。像這首八重奏,在設計上八人的透明度相當高,純粹以第一小提琴的獨奏以一敵七的演繹,無可厚非;但最上乘的演繹,莫過於能聽到各人的統一理念,在精密的結構裡,演繹出作曲家的思維。在時間緊逼的有限彩排裡,要幾組人突然有相同的共識非常困難、要同時捕捉到相同的音樂韻味更難。就此,我們能聽到技巧完美而風格不一的孟德爾遜弦樂八重奏,大概已是相當不錯了。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