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奇觀水音樂
文︰洪思行 | 上載日期︰2018年11月9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Photo by Charlotta de Miranda
節目︰馭水之音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音與樂之間 »
地點︰沙田大會堂演奏廳
日期︰27/10/2018
城市︰香港 »
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2018 »
藝術類別︰音樂 »

是年的新視野藝術節,一共有三場音樂節目,各有吸引之處,既有新作如《天使之骨》和《慈悲頌》,也有新藝術媒介嘗試《馭水之音》,其中《馭水之音》(AquaSonic)最教筆者期待。

 

《馭水之音》是新視野藝術節第一個公佈的節目,由丹麥團隊「音與樂之間」(Between Music)製作(最初是由FuturePerfect Productions製作),並於2016年首演。顧名思義,其最大的賣點是在水中奏樂。節目的靈感來源緣自於藝術總監萊拉.斯科曼德的一個小好奇:如何在水底歌唱。自此她展開各式各樣的實驗,並逐漸與不同界別的專業人士如藝術家、科學家合作,前後花了十多年的光陰才發展出《馭水之音》,無疑是「十年磨一劍」。

 

《馭水之音》在沙田大會堂演奏廳進行,全長約一小時,長度比較短。節目開始時,全場燈光都關掉,連走廊座位邊的英文編號燈都關掉(基本上只餘下「緊急出口」的燈箱不能關),就這安排便可想到節目不止是音樂演出,燈光效果都是重要一環。在漆黑一片的環境裡,觀眾先聽到一陣陣低頻率的轟鳴聲,然後聽到其他聲音滲入來,但卻無法說準那是甚麼樣的聲音,筆者感覺置身於聲音藝術的裝置裡,聆聽從未聽過的聲音。及後燈光射向中央的水缸,看到創意總監羅伯特.卡爾森開始拉奏碳纖維小提琴,那部特製的小提琴聽起來有點沙啞,拉奏方式跟一般小提琴一樣,亦能使用震音的技巧。

 

演出由一首又一首樂曲組成。隨著演出的推進,其他四位樂手相繼出現,可見在編排上花了點心思,部分樂手配戴了泳鏡。正如以上所說,他們所製造的聲音實在難以用筆墨形容,甚至因為使用擴音以及在水缸中奏樂,有時根本分不清聲音是從哪裡來。聲音的特質大致可用「空靈」來形容,而音樂的風格偏向流行曲風,特別是敲擊樂部分頗為吃重,很多時候都是依靠兩位敲擊手建立音樂的groove。部分音樂頗為緊湊,但畢竟有水阻,敲擊手「快極有限」,因此刺激感被減弱了,這也是音樂偏向「空靈」的原因。

 

說到敲擊樂,部分樂器是有音高(pitched)的,即使在水中敲打,依然能聽到很多的泛音(overtone)。其中一名敲擊手莫頓.波爾森演後談中表示在水中難以施展平日打鼓的技巧,當中包括呼吸的問題。關於這點,有時他們會同時上水吸氣,將吸氣點化成音樂設計的一部分,有時則自由吸氣。另外,在水中打鼓,他能應用新的技巧,例如敲打後,在樂器前撥手,令聲波能擴張出去。

 

至於另外三件專門為此表演而製作的樂器:手搖六弦琴、水晶琴和水壓風琴都能奏出長音,跟會逐漸消減的敲擊樂互相補足。手搖六弦琴的聲音有點像弱聲後的小提琴,高音更能產生一種distorted的聲音;水晶琴的長音很穩定,而且既能用手轉動,又能用踏板轉動,讓羅伯特能同時拉奏小提琴;水壓風琴在較後段才出現,聲音宏大,甚至帶點電子的感覺。

 

在水中歌唱是這節目的另一賣點,也是節目的源起。萊拉.斯科曼德最初是對著水缸,在水面歌唱,聲音是「斷下斷下」,有點像吹嘴唇時發出的聲音。之後她便走進另一個大水缸,與另一名樂手演唱。在水中唱歌當然不能唱出歌詞,而是簡單的母音,但仍能唱出和音,而且頗為整齊。表演者在演後談透露,為了避免在水中唱歌時產生氣泡,她們會把空氣含在口中,當演唱快速樂句時,便會同時利用呼氣和吸氣來發聲。

 

除了音樂,視覺效果也是相當重要的元素。他們利用燈光的變化,營造不同的氣氛,例如把綠光照往水缸,令五人仿如置身綠水中,既美麗亦詭秘;或是從後面照往四個水缸,讓觀眾只能看到四人樂手的身影,水也好像變得混濁,從而突出餘下的樂手。

 

他們懂得利用燈光配合各種裝置,為觀眾帶來驚喜,例如其中一幕,整個舞台都被調暗,只見台前有五支水柱,然後各水柱分別出現一些氣泡,每個氣泡都能發出一記聲響。然後各水柱的氣泡越出越密,並在建立一種音樂groove,其中一個水柱卻忽然因太多氣泡而令水溢出來,同時破壞了建立中的groove,這刻觀眾都笑起來。另外最後一段的水幕美不勝收,使人印象深刻。

 

《馭水之音》能聰明地運用視覺效果,豐富演出的元素,但反過來想,單靠音樂表演難以發展出長達一小時的節目,畢竟音樂類型和變化有限,因此需要視覺元素補足。事實上,去到水幕一段時,音樂部分確實給予筆者一種「玩盡了」的感覺,果然節目便到此為止,可見他們對節目推進的拿捏很好。

 

節目完結後設有藝人演後談,但需等十五分鐘,讓他們能抹乾身體和更衣,這段期間讓觀眾隨意拍攝台上的裝置,滿足港人的拍攝慾。留下來參與演後談的觀眾人數不少,而且很踴躍發問,可見大家都對這節目非常感興趣。問題多為技術向的,例如他們各自在水缸裡,如何在演出時維持整齊,他們回答是依靠耳機聽別人的演奏。最有趣的是有觀眾提議找海洋生物共同演出,他們竟回答曾試過收集蝦的聲音,卻發現難以實行而作罷,可想而知他們的確極富實驗精神。

 

《馭水之音》絕對是一個集奇幻和奇觀的水底音樂會,不過筆者覺得最神奇之處,是這個計劃能夠成事。需知道這節目所花費的人力物力極多,而且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創作團隊依然能排除萬難,成功創作出一套完整的製作,這點已經堪稱奇蹟。


(原載於2018年11月5日《*CUP》)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樂評人,香港藝術發展獎2017藝術新秀獎(藝術評論)得主,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音樂),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編有《香港古典音樂年鑑》(2014及2015)。香港無伴奏音樂組合Zense  A Cappella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