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是赤口也是溝通?
文︰鍾小龍 | 上載日期︰2018年8月20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初三 »
主辦︰香港話劇團
地點︰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
日期︰10/06/2018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新戲匠」系列《初三》在上環文娛中心上演。由黎曜銘編劇,陳焯威導演。劇本取名為《初三》,在題目的取態上帶點吊詭。在中國傳統習俗中,「初三」代表「赤口」,即容易與他人發生口角的意思。而口角或爭執又往往源自於「溝通」出了問題,話劇探討溝通的主題,自然不說自明。

 

不看不聽不說,的鴻。」

 

家庭給予一個人千絲萬縷的關係,說起家庭所給予的不乏愛與關懷,還有伴隨或多或少的傷痕,以及一些不被理解及重視,環環相扣。

 

話劇由一個家庭的故事展開,講述患有腦退化症的老人陳磊(吳家良 飾)、長子陳初(文傑聰 飾)及幼子陳三(林子傑 飾),父子三人居住在一座大廈的某個單位,以陳磊佈置聖誕燈飾的歡樂氣氛諷刺一個家庭的傷痕。陳磊的精神狀態時而清醒,時而混亂,回憶穿梭今昔之間。隨着劇情推進,我們發覺圍繞父與子的矛盾,以及兄弟之間的矛盾。

 

在中國人社會,父權在上,父親陳磊對於陳初總是一副「老子說的便是真理」的態度。父母都是望子成龍,希望兒女讀書、考進大學,畢業能找份好的工作。陳磊是這種人,這豈不是老人的一廂情願?往往忽略兒子的感受,年少氣盛的陳初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離家出走,拉扯間,陳初不小心將陳磊從樓梯推下,令陳磊跌斷了一條腿。從身心的傷痕伴隨許多不可理喻,如何和家人溝通和相處?

 

筆者認為「非禮勿言」對於傳統家庭的影響是深遠的,這種意識造成人際間許多不良的溝通,間接令到矛盾日漸擴大,矛盾爆發像一場洪水。有時我們「敢言」,長輩能否聽得入耳,又值得我們深思。隨着日子過去,我們不是溝通,是爭吵,父子三人只是往心臟不斷挖掘鴻溝。但「赤口」也有意義,爭吵意味著未能找到適合的溝通方式,可見劇名別出心裁。

 

「我血濃於水有時我覺得我遙遠。」

 

劇中地盤工人陳初失業在家,弟弟陳三則事業有成,二人存在差異。陳初痛恨陳磊,直呼「老嘢」,並不肯照顧父親,又將家中的物件胡亂擺放。陳三認為這樣妨礙陳磊對自身事物的認知,影響病情。陳三甚至在上班途中回家照顧患病的父親,繼而與陳初起了衝突。那怕是生活上極小的差異,我們都會不經意觸碰彼此的禁區,甚至掀翻桌椅,大打出手。陳三認為哥哥陳初、父親都不可理喻,是不可溝通的怪獸,於是他吃飯時帶上耳筒聽音樂,彷彿以一種「非禮勿視」的姿態宣示拒絕溝通的態度,但我們又真的能視而不見?這一幕彷彿是每個人都有過的經歷。

 

父親與陳初的矛盾刻劃出色。劇情的前半部,陳初失業在家,不相信陳磊患了病,總是抱着懷疑的目光,只將照顧老人的責任交給當護士的弟弟。後來陳磊的病情惡化,陳初竟然為陳磊找藥丸,從而也表現出對父親的關懷。隨着劇情發展可以看出陳初的性格變化,父子吵鬧時而尖酸,時而幽默。相反,陳三的角色形象比較刻板,整體上給人一種乖乖牌的形象,考慮到陳磊與陳初的矛盾根深蒂固,陳三作為理性的存在,似乎又變成一種必須的存在,作為一個家庭爭吵時的節拍器。整體而言,演員的對白真實,可謂切中內心要表達的各種聲音。父子三人血濃於水,其實心的距離可以非常遙遠。

 

「重思尋找適的溝之道」

 

劇情以倫常生活展開,嘗試鑽探圍繞我們之間關於溝通的問題。筆者認為父子三人吵鬧也是一種溝通,畢竟比迂腐的傳統思想為好,這個劇本表現出一種誠實的態度。由一個小小的家庭作為單位出發,推而論及社會運動議題。患病老人陳磊開電視的新聞報導作為過場,讓觀眾了解社會也存有不同的運動,政府與民眾是否能夠溝通,重新出發?種種溝通問題值得深思。至於陳初和陳三對於是否將陳磊送去老人院的問題上,也未得以解決,也好正如呼應社運的不可解決?也許如上文所言,人與人抱有一種「非禮勿視」的態度,問題只會繼續存留下去。

 

作者編寫這種雙線的主題,有其用心,由圍繞人與人的溝通和磨擦為主題,轉而面向世界,深化了主題。導演陳焯威巧妙運用電視新聞報導處理時間和空間,這種處理手法具詩意,又有畫龍點睛的效果,也見導演在處理上所花的功夫。

 

結尾,作者為觀眾提供一個開放的結局,不為矛盾提供解決的方案。但筆者認為劇本也有其敗筆之處,譬如劇本埋下伏筆隱含陳磊殺妻的懸念,只是引誘觀眾看下去的懸念,對本身的主題上未有多大扣連。其次,陳磊深愛妻子,又突然殺害妻子的表現突兀。放眼整套演出,黑盒劇場的場地空間有限,演員賣力,不惜在有限的場跑動走位,也見製作團隊的用心。

 

盼望製作團隊及編劇能夠繼續努力,希望日後有更精彩的演出。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筆名胡說。喜歡寫詩、寫樂評及書評,近來寫些劇評。詩作見於《聲韻詩刊》、《明報》、《工人文藝》等刊物。詩作收錄於《2014香港詩選》,書評收錄於《香港文學評論選集:本土、邊緣與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