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鋒以琴高歌‧余隆 × 港樂‧舞動蘇格蘭
文︰傅瑰琦 | 上載日期︰2018年7月6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蘇格蘭幻想曲 »
主辦︰香港管弦樂團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日期︰7/4/2018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香港管弦樂團」這套以蘇格蘭風格作品為賣點的音樂會,尤以獨奏作品──布魯赫一首非常動聽的小提琴協奏作品《蘇格蘭幻想曲》為中心。不過,由去年套票訂購開始,小提琴獨奏一直保持神秘身分,直到演奏會演出前兩三個月才公佈。這首小提琴作品在香港演出的機會非常少,如沒有記錯,上世紀八十年代,「港樂」曾邀請當時旅居美國的小提琴家司徒達宏,與指揮甄健豪合作演奏此曲;從此三十多年來,這首作品好像已沒有再在香港的音樂廳與任何大管弦樂團一起亮過相。

 

在唱片錄音中,特別喜歡林昭亮在八十年代中、及鄭京和在七十年代的演繹。非常可惜,筆者最喜愛的三首小提琴協奏曲:拉羅(Edouard Lalo)的《西班牙交響曲》、布魯赫的《蘇格蘭幻想曲》、與聖桑的《B小調第三協奏曲》,在香港演出的機會都寥寥可數,而且,跟其他比較出名的大型協奏曲不同,即使演奏者擁有極高的技巧水平,要把這三首曲拉得像樣和動聽也非易事。所以,這類樂曲要被排演的機會渺茫,實易理解。

 

今次,全套節目中,其實只有孟德爾遜的交響曲《蘇格蘭》最為樂迷熟悉。「港樂」不怕冒險,演奏這類較少人認識的蘇格蘭風格的冷門樂曲,實為樂迷的耳福。筆者小時候已非常喜歡布魯赫與孟德爾遜這兩首風格獨特的作品。所以對於這場音樂會已期待多時。

 

樂團的首席客席指揮余隆,以麥斯威‧戴維士(Peter Maxwell Davies)一首別開生面而內容豐富的蘇格蘭風格樂曲《伴著日出的奧克尼婚禮,作品120》為音樂會打頭陣。一陣「醒神」的現代管弦樂色彩片段後,幾位木管組首席吹奏出模仿風笛特色的獨奏,他們所演繹的田園風格很濃厚。蘇格蘭的風味,往往在豐富的「底勁」與極具菱角的旋律中展現,而與中國風相近的和聲與音階亦為特色之一;在余隆的領導下,在弦樂組所演繹奔放粗獷的部份,效果令人非常滿意。銅管組與敲擊組及定音鼓,在進入中段現代與傳統風格混和的部份時,節奏感的激烈演繹,亦容易令人徹底地投入到他們所演繹的效果。當中,縱橫交錯的片段,奏來亦令人感到非常愉快。

 

中段,小提琴首席王敬有一大段由幾位不同聲部首席作伴奏的獨奏部份。王敬無拘束的不羈演繹,為這首本已具有玩味的作品,在稍為平靜之中繼續升溫。當然,樂曲的高潮部份,是由兩個管樂組奏出不經意的旋律後,引薦出蘇格蘭風笛的一段。當觀眾的眼睛都在找尋風笛聲來源的時候,穿起一套以白上衣為主色的漂亮蘇格蘭傳統服裝的演奏家佐敦(Robert Jordan),已在音樂廳後方以高貴優雅的慢步伐,吹著風笛徐徐步上舞台,與樂團會合。風笛的聲量,足以抵禦一隊管弦樂團。音樂最後的合奏部份,確是非常動人。

 

寧峰去年與「港樂」演奏過巴托克的協奏曲。平心而論,樂曲的氛圍跟寧峰的風格頗有「性格不合」的感覺。今次,他演奏布魯赫這首旋律性非常高的作品,反而令人非常期待。余隆在第一樂章開始的處理,已透露了獨奏跟樂團將會出現的共識基調。銅管與鈸非常低調而哀怨,寧峰的獨奏加入時,音色與感情的掌握非常漂亮,特別在高音部份,他對歌唱性的旋律表現出優雅而深刻的情感。而樂團在演繹較明朗的第二主題時,以弦樂組為主線、配以木管與豎琴的部份,團員對於豐厚而深廣的樂句演繹,所表達的內心感情,亦令人非常感動;寧峰承接著這股深厚感情,由他再加以發揮的其餘內容,由低音弦與雙音所奏出的句子,他那平實忠厚的色彩與音樂個性,把這個轉折位以極為貴氣的手法,帶出之後更動人的「歌聲」。整個第一樂章,樂團與獨奏之間行雲流水式低調而優美的「二重唱」,確實捉緊了聽眾的心靈。余隆非常小心地為寧峰鋪排了一切。

 

樂團對於掌握這首協奏曲的豐富和聲非常出色。在第二樂章的引子裡,樂團寬廣的音場與厚韌的音色,無不為這個樂章帶來愉快的效果。寧峰在這個樂章中,賣點是靈巧與灑脫,多於強而有力的節奏感,但效果依然非常合理;因此,他與樂團之間的對比就更明顯了。寧峰與長笛首席史德琳(Megan Sterling)的合奏與對答,精彩而合拍。史德琳的演繹非常有趣和漂亮。余隆與團員對於樂章完結前多次出現的強奏和弦,在音色與氣氛方面的表達都非常優秀。和弦的齊整度、及音色與音準的融和漂亮尾聲,在音樂廳裡產生共鳴回音,令人有置身於廣闊的山脈川谷之中,在音樂的演繹上產生的效果與感染力異常出色。

 

在第三樂章中,毫無疑問是欣賞寧峰如歌的演繹時間。這個樂章中,他與不同的木管有非常多的對答機會。有別於一般的指揮,余隆似乎較希望凸顯木管組在旋律方面的重要性,多於讓獨奏與團員擁有對等地位、或更甚的保留獨奏旋律性不高的篇幅為主線。寧峰在交代了開頭獨奏的主題後,就把自己退居到伴奏的地位,讓指揮給木管組發揮主題的機會。而之後,寧峰與整個樂團的對答「二重唱」又再出現,但在整個第三樂章,他都不曾凸顯自己的獨奏地位;但在最後以顫音為主的旋律過後,他平靜安詳的下行句所帶出的意境,原來才是他最想表達的情感。那幾個簡單音符的樂句,當到達琴弦最低的兩個音時,才是寧峰最要演繹的動人感染力。這個樂章在團員演繹平伏如鏡的樂句下,劃上完美句號。

 

終樂章是最具節奏感與蘇格蘭風格的音樂,寧峰一開始已定下一個較從容的速度,但指揮與樂團卻以強勁的節拍來彌補這個距離。這個速度,亦令低音聲部排山倒海的洶湧音場清晰可聞。寧峰在這個旋律帶有隱藏強勁菱角的被美化句子中,把最光亮的一刻都留在滾動式上行樂句的最後一個音,特別是在句尾的高音符,更看得出他的心思,最狡猾的「語氣」,都在那時出現,而不以琴弓鞭策節奏。第二主題中,寧峰在雙音的部份輕輕帶過,但當他在高聲區漂亮地高歌,及在跑句中的演奏確實非常優美。余隆帶領樂團方面,和聲的掌握著實豐厚漂亮。寧峰在這首樂曲中,所達至的水平,基本上真的美得無話可說!而且,那亦是帶有生命力、有血有肉的演繹。

 

這首作品中,不同的聲部,尤其是木管組,都在繁忙地做很多「不起眼」的扶持,而他們都非常專注與落點準確,所以整體的和聲效果非常出色。定音鼓首席龐樂思(James Boznos),今次被安排在緊貼第二提琴後的位置,打出來的融和感與豐厚感,可謂在不知不覺間,為樂曲增添了許多力量;而這個位置,亦剛好阻隔著向前衝的銅管音色,所以,今次銅管組,特別是小號,與整個樂團都混成一體,銅管組發揮著非常暖和的強勁色彩。指揮的耳根對音色與音樂的追求、及團員們對樂曲的感受,應該是這個充滿生命力演繹的成功因素。

 

寧峰加奏了巴格尼尼的《第二十四首隨想曲》,依然給人一個以音樂的詩意為本的前提。寧峰技巧完美,但絕不強調刺激與花巧,每每在旋律與內涵上花心思。唯稍嫌在左手撥弦的段落,琴弓打落弦上的聲音較粗糙; 而他在緊接的高把位加泛音的第十一變奏,優美高雅與完美共冶一爐。寧峰從不賣弄技巧,總是把本身的高技術平淡地帶過,永遠不會叫人看到他與技巧搏鬥的一刻,而只強調音樂的線條與內容;但個人感覺,他在用高音樂內涵的同時,偶爾強調一下「浮誇」,將會為他的演繹,帶來更具震撼性突破的時機。

 

承接著《蘇格蘭幻想曲》精采而漂亮的演繹,余隆與團員在下半場孟德爾遜的《第三交響曲》裡的表現,就更得心應手、駕輕就熟。一開首,管樂與弦樂的對答已經很動聽。余隆對於這個開端,對團員只用有限度的提示,出來的效果已非常不俗。在中段的抒情主題,整體的演繹亦相當哀怨動人。整個樂章的處理菱角與層次分明,動態一流,毫不累贅;而典型孟德爾遜的貴氣風格,樂團亦演繹得非常好,令人非常期待聆聽全首交響曲的面貌。

 

第二樂章是蘇格蘭味道與孟德爾遜風格相混的一首樂曲,當中史安祖(Andrew Simon)的單簧管獨奏、及雙簧管韋爾遜(Michael Wilson)與其餘木管組成員的合作片段,在樂曲中擔當了相當重要的吸引力;整個弦樂聲部非常統一,講求的靈巧與力量豐厚感非常優秀;銅管組與定音鼓的表現都融入進整個樂團的音色裡,不會過於突出,但卻為樂曲增添力量與色彩。

 

第三樂章是完全孟德爾遜風格的音樂,第一小提琴所奏出的典型味道,線條與音色非常優美,而且歌唱性濃厚,實在是非常好的演繹。木管組,尤其是長笛的配合亦非常漂亮。中段整個樂團在激昂的片段,伸延到由大提琴奏出主題,整個過程中,團員的思維一氣呵成,音樂的進行除下了演奏的責任,而是自然地把樂思流露出來,實為港樂一次非常動人的音樂演出。低音提琴組,在這個動人演繹中擔任了一個非常低調的角色,他們以撥弦扶持其他聲部的主旋律時,彈出了極具音樂美感的相應伴奏,效果令人非常感動。

 

終樂章亦是兩種風格混合的音樂,一開始的先聲奪人,樂團在余隆的指示下,齊整得令人非常滿意,而音樂感亦濃厚,雙簧管的片段也很優美;在這個瑣碎而複雜的前半部中,講究的是不同聲部的簡短交接,在此,樂團的合作亦很出色。而單簧管與巴松管在過門部份交代之後將會出現的蘇格蘭風味時,旋律的演繹也非常動聽。對於最後的蘇格蘭樂風,全體團員都能奏出熱血的活力,當中,圓號組的表現令人非常滿意;小號組與定音鼓在塑造廣闊氣氛的演繹更是功不可沒。余隆對於孟德爾遜的優悠風格、與蘇格蘭風味的色彩掌握,平衡有道;而團員在抒發自己方面,即使在演奏扶持片段,也演奏得相當投入。

 

「港樂」與余隆對於這種蘇格蘭風格音樂,把旋律、和聲與氣氛都演繹得相當動聽,整場第二晚演出表現優秀,令人對這場蘇格蘭音樂專場音樂會,頓生樂而忘返的遺憾;只覺得,時間實在過得太快了!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