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號 2017年本地演藝節目與事件回顧    文章類別
【專題】2017年本地演藝節目與事件回顧
省港澳梨園子弟各展功架 攜手合作《粵劇經典慶回歸》
文:周嘉儀

《觀音得道》眾人成仙

 

說到戲曲2017年的重要演出,首數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的「中國戲曲節2017」之《粵劇經典慶回歸》。這台戲於「七.一」回歸紀念日前後假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連演三場,劇場的一千六百多個座位(包括:堂座、樓座和高座)皆全部爆滿,台前幕後動員人數超過二百人,不單雲集本地(香港八和會館)的精英演員,還有香港演藝學院的師生,以及從廣東及澳門特地加盟演出的嘉賓同行,如此大製作近年罕見!

 

《粵劇經典慶回歸》由《觀音得道》的故事演起,續演例戲《香花山大賀壽》、《加官》、《天姬送子》,眾仙賀壽,寓意吉祥。這個編排曾見於1966年在九龍城沙浦道戲棚,是次以當年演出的泥印劇本及錄像資料為藍本,經羅家英、李奇峰、阮兆輝、李龍、新劍郎及龍貫天組成統籌小組,使經典盛況重現舞台。

 

《觀音得道》以民間流行的觀音傳說為基礎,搬演妙莊王之女妙善修成正果,得道為觀音的故事。妙善公主由八位演員(陳好逑、王超群、曾慧、陳韵紅、謝曉瑩、王潔清、徐月明和李沛妍)在不同場次分別演出,難得逑姐以耄耋之年仍在「鐵柱磨成針」一幕做出「下腰」等繁重的身段表演,堪作後輩的典範;韋護將軍(即成仙的韋馱)亦由李龍、彭熾權、阮德文和譚穎倫四位分飾;能夠匯集老、中、青三代人擔演這兩個重要角色,盡顯薪火相傳之道。當中一幕生旦戲「書房會」,寫達摩化身為書生挑逗妙善,以試她是否潛心修行,溫玉瑜飾演一腳赤足的達摩,形象甚具特色,而由梁兆明、吳仟峰和阮兆輝的書生化身,雖同樣是以「小生」應工,但各具風格。此外,資深陳雪艷飾演老尼在劇中以「古腔」(即:舞台官話、中州韻)唱出崑腔《小尼思凡》第一段〈理筵經〉(俗名〈昔日裡〉思凡頭),真是鮮有聽聞,其他配戲的還有廖國森和呂洪廣分飾的妙莊王、高麗飾演皇后、瓊花女和柳御風飾演大宮主和大駙馬、關凱珊和李沂洛飾演二宮主和二駙馬、文寶森飾演大太監、黃葆輝飾演大宮女。

 

 

《香花山大賀壽》「插花」

 

三齣例戲、《加官》和《天姬送子》都是香港粵劇戲迷均十分熟識的,因為《香花山大賀壽》每年都會在的華光師父誕作賀誕演出,而《加官》和《天姬送子》更是全港各處必演的神功戲。藝術指導羅家英及音樂領導高潤鴻特別為今次的演出重構「幾近失傳」的牌子唱段:《九轉》、《梁洲序》和《三春錦》,並指導眾演員大合唱。

 

《香花山大賀壽》一般上演有八仙、眾仙女、孫悟空與眾猴兒、四海龍王、三聖母、觀音與善財龍女、大頭佛、降龍、伏虎、韋馱、曹保與招財進寶童子、桃心等先後登場,不過,今次的演員陣容更為浩大,除了由尹飛燕和謝雪心分飾觀音展現「十八變」的「龍、虎、將、相、漁、樵、耕、讀」八種形態,以及李龍、羅家英和梁兆明跳「韋馱架」,其他個人的功架表演還有:尤聲普和廖國森分飾的曹保「灑金錢」、李秋元和洪海分飾降龍和伏虎「跳架」、王志良勾臉演孫悟空,而在「爆桃」飾演桃心的小朋友羅逸徽,來頭不少,是已故名伶羅家權的曾孫。此外,還有兩個群策群力的表演亮點:過往的「仙女字舞」只有八人分四次砌出「天、下、太、平」,今次將動員三十二名旦角演員不但同時砌出四字,還為「擺花、種花、開花、結子」新編了許多構圖造型;「插花」是另一個久未演過的場口,由超過三十多位「武行」演員合作搬演,本地的武師聯同廣東粵劇院的同行,齊心協力重現「插花」的「砌大山」、「舞人龍」、「凌空偷桃」、「飛越懸崖」、「燕子三抄水」、「虎躍龍騰」、「倒大樹」、「白鶴穿雲」等多個高難度招式,殊為珍貴。

 

      《天姬送子》    

 

跳《加官》由呂洪廣以醉步咬著面具出場,沒有任何唱唸,只展示吉祥語的「加官條」作祝福。最後一齣《天姬送子》也有三組董永和送子仙姬(七姐),分別有新劍郎、阮兆輝、羅家英與陳嘉鳴、鄭詠梅、鄧美玲搭配,擔傘亦由溫玉瑜、文寶森和劍麟擔任,抱仔的則是年青花旦王潔清,除了六位仙姬有如魔術的「反宮裝」,還有由陳劍烽、劉惠鳴、文劍斐、文華、藝青雲、關凱珊、柳御風等擔任董永狀元遊街的儀仗隊——「殺手裙」,把全場的歡樂氣氛推到最頂點。

 

粵劇是香港本土的一塊文化瑰寶,透過省港澳粵劇界的通力合作,得以承傳,《粵劇經典慶回歸》是2017年香港的戲曲盛事,亦為本地的戲曲史寫下輝煌的篇章!

 

作者簡介:現為香港藝術發展局戲曲界別審批員、粵劇發展基金演出評核小組成員。作為中國戲曲愛好者,從「攝影」角度切入欣賞、接觸及鑽研逾七十個劇種,擔任活動策劃工作之餘,以自由工作人身分投放大量時間參與有關戲曲的工作,發表劇照及文章、藝術行政、舞台監督、劇本整理及創作、戲曲研究等,一四年在網上藝術平台art-mate.net建立「戲裏乾坤‧戲曲全接觸」網頁。

 

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