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潘尼迪爾、巴斯基耶、皮杜鋼琴三重奏音樂會
文︰夏康 | 上載日期︰2018年3月12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 Festival de Violoncelle de Beauvais 2015
主辦︰香港藝術節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日期︰5/3/2018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今年香港藝術節,享負盛名的法國鋼琴家Jean-Claude Pennetier(尚-克勞德.潘尼迪爾;1942年生)為樂迷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獻上三場截然不同的音樂會,分別是三月二日的獨奏會、三月四日與愛沙尼亞合唱團 Vox Clamantis 聯袂演繹的《十架之路》音樂會、及三月五日的鋼琴三重奏音樂會。據友人稱獨奏會當晚令人讚嘆,而筆者亦動容於李斯特《十架之路》的演出。這令筆者對三重奏音樂會抱著極大期待。

 

先介紹當晚的三重奏組合。法國小提琴家Régis Pasquier(雷吉斯.巴斯基耶; 1945年生)、大提琴家 Roland Pidoux(羅倫.皮杜;1946年生)、及Pennetier早於少年時代相識於巴黎音樂學院。據稱,他們首次巡迴演出時Régis Pasquier才只有十三歲。後來他們各自發展音樂事業,仍然不忘室樂合奏,並於千禧年前後再次作大型巡迴演出。值得一提的是,Régis Pasquier曾經與其兄——中提琴家Bruno Pasquier及Pidoux成立名為Trio Pasquier 的弦樂三重奏組合。熟悉歷史錄音的朋友定當發現此名字似曾相識:成立於1927年、在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間留下多種錄音的「原.Trio Pasquier」,跟Régis他們有甚麼關係?話說,該傳奇組合中的Pierrre、Jean、及Étienne三兄弟,乃Régis和Bruno的父親和叔父。換言之,是次來港演出的鋼琴三重奏,其音樂淵源可追溯至約九十年前!

 

然而,音樂家一旦步入高齡,得心應手的演奏便不再是理所當然。三月五日晚的演出,是美麗,也是遺憾;台上的奏得吃力,台下的也不無掙扎。音樂會開首的海頓《C大調鋼琴三重奏 HobXV:27》,首樂章〈快板〉甫一開始便讓問題顯露。奏者們選擇的速度雖然並不鮮活跳脫,卻剛好讓Pennetier細意雕琢音色變化。另一方面,Pidoux 的表現算是穩定,卻在很多時候奏不出應有的強度,三位奏者間因此而失衡。小提琴家Pasquier,則是當晚表現最不穩定的一位。海頓快板的跳弓和飛快六連音,在連番失誤下渡過了。他獨特的運弓方式,讓他在長音或連弓樂段無法維持音色和強弱上的持續性。第二樂章〈行板〉,奏者們則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水準:當音樂變得從容,小提琴家便有空間以其極其優美的揉音奏出樂句起伏;雖然音準不穩,但總算與鋼琴家的精雕細琢互相呼應。大提琴家在此提供更穩健的支持,讓三者有較合理的融合及平衡。終章〈急板〉,既激昂生動卻又混亂;Pasquier始終未能應付精準的發音及跳弓。

 

上半場第二首的佛瑞《D小調鋼琴三重奏作品120》,最令人期待。畢竟,Pennetier是著名的佛瑞專家,而另外兩位都是獨當一面的法國演奏家!首樂章〈不太快的快板〉,Pennetier收斂而瑰麗的彈奏襯托了Pidoux 如歌旋律的高雅表現;想不到,後來加入的小提琴家弓一動就展現出更為寬幅的情感。濃濃的揉音和美豔的樂句,教人陶醉。與海頓演奏相比,三位奏者在此的室樂平衡及默契大為改善,聲部交錯美不勝收。可惜,Pasquier的音準問題,始終是遺憾。佛瑞在作品的第一樂章譜有小提琴及大提琴同音(unison)的樂句,演出當晚卻成為小提琴家音準夢魘的開端。當音樂進入第二樂章〈小行板〉,弦樂間(包括同音)的平衡樂段更多更長,卻因為小提琴的音準失誤而成為漫長的不協調篇章。再者,兩位奏者竟然在此奏出不一樣的造句:Pidoux奏得緊扣連綿,Pasquier卻以其運弓收放及揉音起伏把樂句分割。說是同音,卻變得很不一樣。第三樂章〈活潑的快板〉,Pasquier音準問題持續,但是大體上三位奏者音色相融,在Pennetier的推動下,三位奏者一起把音樂奏得越來越緊湊,讓樂章在最高點完結,其張力鋪陳非常出色。

 

佛瑞演繹令人期待,貝多芬演奏卻教人擔心。下半場的貝多芬《降B大調第七鋼琴三重奏作品97「大公爵」》,長過四十分鐘,乃鋼琴三重奏曲目中的重要大作。究竟,三位奏者有否足夠體力及精神應付全曲?首樂章〈中庸的快板〉,Pennetier奏得穩重而精緻,惟弦樂家加入後音樂有拖泥帶水之傾向。Pidoux的音色雖嫌暗啞,但是仍然結實。Pasquier 在此樂章嘗試以運弓操控奏出虛實變化,結果卻與兩位拍檔的風格形成強烈對比。兩個弦樂聲部間的對答樂段,尤其不自然。第二章〈諧謔曲:快板〉,Pidoux以輕快速度開展,Pasquier卻出現速度不穩,每每衝快掠過其樂句。大提琴家在此樂章越來越奏得不乾淨,而且音色亦越來越顯得暗淡。當兩位弦樂家同時變得不穩,鋼琴家亦難以挽救。第三樂章〈如歌的行板〉,Pasquier再次展現其誘人音色,可惜整體演奏欠缺方向性。樂句艷麗,卻未能串連成章。到了終章〈中庸的快板〉,就連鋼琴家亦出現疲態,失誤頗為明顯;加上兩位弦樂家已變得非常粗糙的演奏,台下的也聽累了。

 

當筆者不禁嘆息之時,台上奏者卻宣布獻上加奏。孟德爾遜《D小調第一鋼琴三重奏作品49》之第二樂章〈相當平靜的行板〉,竟成當晚最完美、最精彩(精準) 的演繹。於中場休息時決定離場的聽眾,錯過了這最後的燦爛花火!

 

誠然,是次音樂會雖然不盡完美,惟三位演奏家皆年過七十,能夠一氣呵成演奏如此具份量的曲目,實在很不簡單。見證這一刻,本身也是珍貴的音樂經驗吧。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樂評人。自2005年其古典CD評論每月見於《Hi Fi 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