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式極樂園》迷失在現實與擬真中間的科技匱乏
文︰江祈穎 | 上載日期︰2017年12月1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攝影︰YC Kwan
節目︰禁式極樂園 »
主辦︰Paprika Studio Production
地點︰牛池灣文娛中心劇院
日期︰17/09/2017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當人把虛擬世界的事件視為真正的罪惡,那科技就接近了信仰。一如《美國眾神》

American Gods)所描述的新神,科技成為一種神話性崇拜,一方面來自對無限可能性的憧憬與想像,另一方面卻是對未知效果的恐懼,一敬一畏就成了近未來的一種新信仰。把這種信仰帶到一個新的想像境界,往往是獨立平台的計劃;而產出最神秘而黑暗的恐懼,則是英國劇集《黑鏡》(Black Mirror)中一個又一個寓言故事。今次《禁式極樂園》在舞台上帶來另一個當代神話,其設定的跨度相對宏大:以虛擬遊戲世界「The Nether」中對兒童色情業務的追查,討論人進入擬真世界內的道德問題,主題上跟另一部近未來劇集《西部世界》(Westworld

相類似,但引申出對人性與變態,身心同一性,愛與罪,真與假,戀童癖等問題的廣泛探討,同時保持劇本的整體連貫性,令劇本實至名歸地得到作家年度大獎與原創劇本獎。

 

《黑鏡》之所以令人恐懼,因為設定與現實相當貼近,一丁點科技的進化即可引來大型的災難或悲劇,同時當中角色經歷著種種困境和絕望,引起觀眾哀憐之心,卻因為缺少悲劇英雄的犠牲,令恐懼與憐憫失去亞里士多德式的結合作用,無法帶來心靈淨化,只有在黑色迷霧中的無助。帶著相類的模式,《禁式極樂園》編劇Jennifer Haley想突顯的,是靈與肉/情與慾如何糾纏不清:擬真世界因不涉及物質及不可逆轉的結果,成為無代價地滿足慾望的地方,當慾望的黑暗面無節制地滿足,尤如電玩世界中的殺人虐待與戀童,是否依然保持無罪?當角色以虛假作為後盾時,卻面對情愛的真與不可扭轉,現實與擬真世界的交錯關係就不能再退避,只能在近未來的科技與人性之間的困境,承受肉與慾兩種絕望,無法面對人亦無法以犠牲解決困局,這從最後一幕超時空的對話中完全呈現出來。

 

故此,劇本本身實在無可挑剔,但要實現這個劇本絕不容易。首先,現實與虛擬世界在劇中交替出現,要在單一舞台上穿梭兩者之間,挑戰在於如何表現兩者不同之餘卻又呈現出聯繫。本劇的處理相當簡潔,現實的場景只有一個審問室,放在台前左右兩個角色,平面地處理,加上冷光營造殘酷的現實世界;虛擬世界以一個傾斜的四方體作為敞開的房子,配合投影上去的英式牆壁,虛幻與古雅的格調共治一室。在平面與立體、冷光與溫色、筆直的鐵桌與扭曲的木板、空洞的噪音與黑膠唱機的古典樂,以及角色身穿黑灰簡樸與華麗英倫風西服的對比下,現實與擬真世界相當鮮明地在同一舞台共處起來。但由於舞台佈景缺乏轉變,錄像投射只如牆紙裝飾,未能轉化舞台意象;在其宣傳中突出的科技和VR元素亦不顯著,演出至中段,擬真世界帶給觀眾的想像空間仍然停留在起始的時間,難以在故事之中有所推進,結果後段的情節變化,重任還完全擔在演員身上。

 

基於角色的真假,男女與老幼的內外並不一致,演繹上十分豐富。尤其是在擬真世界裏保持戒心的陳瑋聰,在遲疑與對女童不可抗拒的情感中掙扎,其演繹甚為細膩;而蔡運華作為其真身,亦表現出正義感與愛的內在矛盾。然而,現實世界的真身與擬真世界的角色兩者之間聯繫甚少,只透過劇情交代線索,以及一幕真身戴上VR後,由虛擬角色接著對話的場面。這可能是因為,角色之間的關係需要埋藏至後段作為謎底,但謎底解開後卻難以在感覺上連繫兩者,以至最後劇場的表現力小於劇本文字的震撼。另一文本的震撼是來自暴力的砍殺,但本劇表現得相當含蓄,亦無足夠的舞台效果給予想像空間,單靠演員表達出暴力的無害,因而失去最黑暗的暴力感覺,令整劇側重在戀童的道德問題上。最後,當戀童轉變為同性愛時,兩位年長而充滿男性魅力的演員,實在難以表現那份去除身份後不可言喻的愛情,令最後一幕的無奈顯得冷漠而虛假。

 

當觀眾對近未來充滿電影感的預期後,要在舞台上呈現,挑戰甚巨大,尤其當舞台的藝術取向變成科技化與錄像,就與銀幕中的特效表現正面衝突,在影視作品斥資天價之事實下,實必敗無疑。但會否有其他更虛幻抽象,更空洞恐懼,又或是更帶科技宗教性的藝術取向可以選擇?甚至透過數碼科技,打破觀眾單向觀影/劇的新觀看方式?以科技令舞台表演有其不能被銀幕取代的重要性,這個近未來我相當期待。


(原載於2017年11月《三角志》)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北京語言大學文藝學博士(主修中國美學)、哲學課程講師、文化節目《索書號》主持、《聲韻詩刊》活動助理、文學書籍編輯,藝評散見於《號外》、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虛詞》、《別字》、《像素麵包》、《聯合文學》、「香港文學」。

 

業餘戲劇人,曾演出《魂迷族》、《水圍深海鯨》、《青春環圓》、《言盡之都》及《無路可逃》,編演《私房浪遊人》、《謊誠記》及《再見潘多拉》,並協辦戲劇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