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困局的悲哀──評《麗南小姐》
文︰邵善怡 | 上載日期︰2017年4月7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 Stephen Cummiskey
節目︰麗南小姐 »
主辦︰香港藝術節
演出單位︰都爾德劇團 »
地點︰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日期︰18/3/2017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今屆香港藝術節中《麗南小姐》(The Beauty Queen of Leenane)絕對是值得注目的劇目之一,本劇由愛爾蘭編劇馬丁.麥多納(Martin McDonagh)創作,都爾德劇團於1996年在愛爾蘭首演,逾二十年後由同一劇團再次搬演,對於曾在1998年榮獲四項東尼獎的作品,演出的確引人入勝。場刊以黑色喜劇來介紹《麗南小姐》,觀劇期間至結尾,都夾雜喜感,席間偶爾傳來笑聲,但貫穿全劇的是兩個小人物被困於日常生活,互相依賴,以至討厭、憎惡的悲哀。故事發生在愛爾蘭郊外的一處小村莊,村莊內眾人共同成長,互相了解,生活重複而千篇一律,村內的年輕人都有逃離至城市的慾望。年屆四十的Mag(Marie Mullen飾)由於要照顧年老又煩人的母親Maureen(Aisling O’sullivan飾)而留在村莊,日復日為母親的胡搞難纏而感到崩潰。二人生活矛盾處處,全無母女的親密慈愛關心孝順,Maureen不欲女兒離開,也只是怕自己沒人照顧「Who look after me?」,對話間充滿譏諷,互揭瘡疤,Mag甚至為著讓Maureen難受而只買同一款難吃的餅乾,針鋒相對的演繹是輕笑之源,但互相詛咒、言語傷害的同時,也把二人關係愈繃愈緊,導致結尾悲劇的發生。

 

全劇最大的衝突是母女二人對Pato(Marty Rea飾)出現的不同反應,Pato的出現使Mag有戀愛的機會,也是逃離母親、逃離村莊的唯一機會,但Maureen對此卻百般阻撓,不但在Pato面前揭露Mag曾入住瘋人院一事,更把Pato給Mag的書信偷偷燒掉,以免Mag離開自己。Maureen各種不合理的舉動,讓觀眾與Mag一同感受Maureen的固執橫蠻,對Maureen的阻撓行為感到討厭。當Ray(Aaron Monaghan飾)決定把Pato的信交由Maureen轉交時,觀眾席傳來一片嘆息聲,為Mag所不值。因而在Mag口出惡言甚至作出虐母行為時,身為觀眾的我竟暗暗叫好。

 

情節鋪排,疑幻疑真

在大衝突出現前,母女二人已為日常瑣事爭拗不斷。Mag投訴廚房洗手盤的惡臭是Maureen所為時,Maureen卻稱是Mag臆想症發作,但作為旁觀者,觀眾早已看到Maureen早上捧著尿兜,把尿倒進洗手盤的嘔心一幕,知道這個老人所說的話可信性成疑,亦明瞭Maureen難以相處的程度。因此,當Maureen第一次碰到Pato,為破壞Mag的形象,向Pato投訴Mag以滾油燙傷自己的手,虐待自己時,Pato以及台下的觀眾,均認為這只是頑固老人的造謠生事。全因為前一幕Maureen說話內容的不盡不實,使得眾人相信被虐待一事,想必也是老人的亂言捏造。意外的是,兩次被矢口否認,觀眾以為難以想像的事情,竟都是以假為真。在Maureen把Pato的信燒掉後,Mag為迫問Maureen表現異常的原因,竟熟練地燒灼食油,硬捉母親的手施虐,燙傷虐待原也真有其事。

 

全劇一開始已營造驚疑不定的氣氛,舞台天花下著連綿不斷的雨,懸疑的音樂於開幕暗幕間貫穿,風雨欲來的氛圍環繞,是往後情節發展的暗示。劇情中真真假假的內容伏線處處,使得往後情節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Mag得知Pato留信的內容後匆匆追出,下一幕已是Maureen遇害以後,Mag敘述著與Pato碰面的承諾,只是到了劇的結尾,藉Ray的交代,Pato根本不是坐火車離開,觀眾就此能想像Mag聲稱追上Pato的火車也只是臆想症發作下的幻覺。Maureen曾說的臆想症是真的,然而觀眾相信的Pato的承諾,卻是假的。一次一次想當然的真實,皆是假的,疑幻疑真的情節發展讓觀眾不由得被情節帶領著追追尋尋故事真相,耐人尋味。

 

Maureen的不講理與難纏,讓觀眾對Mag之後的弒母舉動感到諒解,被迫瘋的可不止是Mag,還有旁觀的觀眾。可惜的是行兇晚上以為與Pato的約定,都只是崩潰後的妄想,殺母的行為頓時顯得悲哀。結尾Mag的行為與母親往日舉動重疊,坐在搖椅中指示Ray調較收音機的音量,錯把Ray叫作Pato,及提醒正在關門的Ray要把門關上。Ray批評說︰「你就和你母親一樣,坐著發號施令」,暗示母女二人將會命運相同,被困在小村莊內終老,連Ray也將要到倫敦生活。Mag的生活困局最終仍是難以逃離,只是Maureen年老以後仍有Mag照顧日常起居,互相折磨陪伴,Mag在母親死後,只有她自己,坐著靜聽收音機中終於傳來的,母親念念不忘的,來自另外兩個女兒賀生辰的點播。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中學教師。2014年起參加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舉辦的「『新戲匠』系列 ─ 劇評培訓計劃」後,開始偶有發表劇評文章,並於2016年第八屆新視野藝術節中,入選「新銳藝評人計劃」。設有面書專頁「我作·劇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