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近原汁原味的莫札特音樂與場面
文︰傅瑰琦 | 上載日期︰2017年4月11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照片提供:香港城市室樂團
節目︰莫札特的魔法 »
主辦︰香港城市室樂團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日期︰1/4/2017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相信只要看過這次香港城市室樂團的宣傳單張,都會被團員們的「戲服」吸引起來,莫非樂團演歌劇啦?細心閱讀內容後,才知道原來是團員們將會穿起華麗的古典時代宮廷服裝與假髮,去還原當時的維也納宮廷與貴族大廳裡的繁華時光。當然,最後呈現在觀眾眼前的,又何只是裝扮呢?想不到,城市室樂團一不做二不休,連每一個譜架、燃點著仿真洋燭的燭台、小茶几,都是完全回歸到早幾個世紀前的款式,舞台燈光都比平日的演奏會稍暗了一點,一眼看過去,微黃的燈光射到台上三幅巨型的油畫佈景擺設上,彷彿走進了藝術館看畫展,也像還未有電燈膽的年代,富有人家用的洋燭水晶燈與壁燈的那陣迷柔。這場音樂會由一個穿梭幾百年時空的說書人,帶你回到舊時。台上唯一提醒觀眾這裡是現代的,恐怕只有那部「鋼琴黑」光面的大型音樂會三角琴,不能偽裝丁點,殘酷地打破這個幻夢。

 

這套音樂會的獨奏者眾多,團員們大都作男裝打扮,女獨奏家則例外。筆者雖不是以英語為母語,但對於說書人鄭君熾的英語旁述也感到有趣。過往聽過幾次鄭君熾的音樂劇演出,對於他的演唱,音樂修養與演技印象深刻,這次他在台上作為一個「局外人」,依然成功吸引觀眾,尤其是他演繹當時評論莫札特的老行家的時候最為有趣。他不是第一次扮「老男」,這次模仿的歐洲老男,很有從前在BBC電視的古裝劇集裡的英國老紳士的聲調韻味,非常得意。

 

這次的音樂選段頗多,有些則較為篇幅完整,筆者只會將最具特色的演出加以說明,始終這套演出是以音樂表現為重點的。當指揮卜忠諾(Jonathan Bloxham)一落手帶領樂團演奏《G大調弦樂小夜曲,K.525》,已發覺弦樂組在領略莫札特的風格方面,非常得心應手,對於弓法與聲部的平衡及統一性,有著非常優秀的了解,而且他們均能夠以最放鬆最快樂的心情演奏出來,也很有道地的味道,莫札特的音樂不就是該這樣嗎?雖然他們還不算齊整,但在指揮的認真提點下,弦樂組的表現確實也超乎所望!

 

七歲的小小鋼琴家陳聖之,也穿上了戲服演繹《小步舞曲,K.1》。陳聖之小朋友非常淡定,自己一個人走到鋼琴,待鄭君熾講解完他的鋼琴部分後,就準確地接下來演奏了他的獨奏。在這首小步舞曲裡,他奏來簡單平穩,雖然沒有特別令人觸動的地方,但勝在夠一氣呵成而且不會受到旁白聲音的干擾,他的專注力與舞台功架非常成熟,超乎了年齡,來回後台也是淡淡定定的。只有在最後完場全體謝幕時,他才表現出他真的是一位小孩子,要勞煩哥哥姐姐們牽手拖回後台。

 

這次樂團首席顏嘉俊擔任了《A大調第五小提琴協奏曲》的獨奏。音樂一開始已進入了樂章的中段的土耳其風格主題,顏嘉俊還未來得及準備好適當的音色和力度,這個問題一直伸延至華采樂段。不過,當悠揚的第一主題再現時,顏嘉俊無論在情緒、風格,以至運弓技巧方面,都突然判若兩人,莫札特漂亮而淳厚的音色在他的弓子下表露無遺,在音樂進行的鋪排上,他的表現亦是一流的,這般流動美態的琴音,一直持續至最後一個輕音。若顏嘉俊當時是演奏整個樂章,或是整首協奏曲的話,情況應該會好一點。當時就是開首的部分影響了結果,可幸的是,他最後依然能進入狀態,把一種十分優雅的莫札特風格呈現在觀眾面前。樂團與指揮的配合不俗,音樂表現亦十分到家。

 

樂團演奏了《D大調嬉戲曲,K.136》與《音樂玩笑,K.522》時,可謂達至最高水平。那份愉悅輕快的感覺,在指揮卜忠諾的帶領下不同凡響,也難以想像一隊香港的室樂團可以奏出這種歐洲式的道地韻味。

 

鋼琴家梁懿嘉可愛的觸鍵,在《G大調第十七鋼琴協奏曲,K.453》的演繹裡,盡顯她的優點,她奏來毫不吃力,而且音樂感亦很豐富。而樂團的單簧管首席黃智輝在《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K.622》裡的表現,令人眼前一亮。他在吹奏不同音域的時候,都能夠表達出不同的音色美,非常均勻流暢,歌唱性非常高。他所表達的幽靜與優美,以至留白位置的空氣感都充滿著音樂的韻味,同時也貫徹了莫札特音樂的抑揚頓挫的美感與神韻,單單在這個慢板的樂章裡,已掩飾不到黃智輝對於莫札特旋律的理解與心得,也充份反映出他對於單簧管不同音色的掌握。在此,樂團與指揮都好像被他感染一樣,他們的配合與一致顯得天衣無縫。這個演出確實難能可貴。

 

玻璃琴演奏家布洛克(Thomas Bloch)對於香港聽眾來說應該並不陌生,而且,他過往亦曾聯同香港城市室樂團擔任獨奏,可謂城市室樂團的老朋友。他這次也就是親自演奏了他在電影《莫札特傳》配樂中的《慢板與迴旋曲,K.617》。對於小朋友來說,感受到這個樂器穿透性的威力也是一大挑戰,布洛克玩味性的指觸在滑滑的玻璃上透出了輕巧的歌唱旋律,手感靈敏,對於跟樂團的聲量與風格的配合取得一個很平衡的效果。玻璃琴畢竟不是一件主流的樂器,在香港有機會演出更是非常難得。

 

花腔女高音佘黛敏(Tehmine Zaryan)穿上了歌劇的戲服,演唱了《魔笛,K.620》裡夜后的著名花腔詠嘆調。佘黛敏在開首幾句相對屬於戲劇女高音範疇的旋律裡,聲音頗為偏薄,力量也太勉強。但當她進入了花腔的重要高潮時,她的特點才開始顯現。她在重複單音、琶音音階,以及連音半音階的旋律中,對於急速改變的共鳴區發聲方法,都顯得揮灑自如。當第一輪進入琶音音階時,在最高點雖則還有一點聲帶的壓逼感,但當半音階過後,第二輪琶音再現時,佘黛敏基本上已完全掌握了共鳴區的控制與運用,所以即使力量還不算大,單是音色與音準已經達至無懈可擊,穿透力與傳達性瞬間已能傳至觀眾席後方,而且她的音樂感非常豐富,在半音階的歌唱性亦非常美。在演戲方面,眼神與身體語言也極具「霸氣」,也迅速地在最高潮部分轉移情緒至低沉的憤怒,她的表現可謂非常精采。在保有莫札特優雅一面卻仍要強悍,除開首的戲劇力量有點不足外,佘黛敏的演出可說是極之扣人心弦。

 

這次樂團在卜忠諾的帶領下,團員們幾近可以奏出了歐洲室樂的合奏韻味,而且對於莫札特的風格整體上亦了解得非常透徹。特別是弦樂組,他們在運用弓法與演繹句子方面,竟能奏出七、八十年代歐洲合奏團的弦樂味道,實在令人驚訝。其實整個樂團的合作水平亦相當高,除了圓號偶有失誤外,整個樂團都已沒有甚麼好挑剔。

 

最後一首「安歌」《D大調嬉遊曲,K.136》 的第三樂章是奏得非常動聽的,不過作為襯托各人謝幕時的「背景音樂」,弦樂組的心思就給蓋了下去了,不過,這個安排卻令到整場演出在一個喧鬧愉快的氣氛下完滿地結束,也無不可。

 

這個生平傳記的劇本,是由樂團的雙簧管首席兼藝術總監黎燕欣(Leanne Nicholls)所編寫的,當中在串連故事時所安排的樂曲選段,以至道具的考究,都看得出非常有心思。這場令人愉悅的節目有機會的話實在有要重演的必要,不過到時,開場前大可以廣播一下,叫觀眾待完場時(即一個小時後)才可以鼔掌,因為觀眾應該看不到場刊的小字。在面對這麼動聽的演出時,誰又會想到原來有這行細字的忠告呢?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