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舞台  |  2016年   |  所有類別

本會會定期與本地或海外之報刊或媒體合作策劃藝評專欄,文章於專欄發表後,將安排上載於「月旦舞台」。

文︰星池|上載日期︰2016年8月9日
是次在上環文娛中心劇院公演的《第九味》,屬「聯大舞台大搞作Joint University Brand New Show」的創團演出,主要目標為大學(專)生提供接觸戲劇及表演的平台。此劇於五月作公開...
文︰維特|上載日期︰2016年7月28日
儘管目前劇場界對於新文本的定義仍有疑惑,但直面當代議題以及片段式的語言邏輯幾乎是它普遍認可的特徵。傳統劇場以對話為主的美學,在新文本中遭到挑戰和解構。在資訊爆炸、全球化浪潮興起的年代,資本主義已成為...
文︰劉志剛|上載日期︰2016年7月25日
2016年7月 香港中樂團在台灣指揮家陳澄雄的棒下,演出了一套標題為「黃河」的節目,是樂團第三十九樂季壓軸音樂會;一連兩晚,地點是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本人看的是第一晚 (七月二十二日)。 ...
文︰尹莫違|上載日期︰2016年7月13日
闊別香江十一載的費城樂團(Philadelphia Orchestra)重臨,於香港文化中心演出兩晚。5月20日的曲目為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作品九十五的弦樂四重奏和布魯...
文︰劉志剛|上載日期︰2016年7月12日
2016年7月 音樂會的籌劃者,是否須因應客人的要求而安排演出的曲目? 每年香港藝術節、香港幾隊主要樂團派發年度訂票冊子,較常聽到的反應,不是叫好而是「唔啱聽」。冷門的,自然「唔啱聽」...
文︰甄拔濤|上載日期︰2016年6月27日
2016年6月 香港曾經有一本文化雜誌叫《文化現場》,編輯策劃了一個專輯,請來不同範疇的藝術家,縷述他們私密的藝術之路。尤其深刻的,是陳炳釗的一篇,名字我忘了。文中的他用在牛棚拿著一卷廁紙去...
文︰甄拔濤|上載日期︰2016年6月20日
2016年6月 我參與柏林戲劇節一事,我曾在其他媒體分享[1],也做過一些訪問。在IATC的專欄「藝評筆陣」中,我打算講一些之前未有提及,劇場工作者可能更關心的事。 基本資料還是要重提...
文︰馮顯峰|上載日期︰2016年6月3日
2014年筆者在香港「新視野藝術節」看過陶身體劇場的《4》和《5》。前者節奏明快、動作齊一;後者動作有機、渾然一體。兩個作品雖風格各異,都能從中感受到強烈的身體意識及舞者間的緊密連結。這教筆者一直期...
文︰蔡嘉雯|上載日期︰2016年6月3日
聽音樂會,有時候需要事先調整心情與期待,就像因應約會地點而精心挑選服飾打扮一樣。欣賞Paris Combo的音樂會,未必需要動用腦力心力思考作曲花了多少心思,細數歌曲有多少創新的元素,反而需要打開感...
文︰甄拔濤|上載日期︰2016年5月23日
看大師的晚年作品,往往是一種享受。我的偶像編劇卡爾.邱琪兒(Caryl Churchill)近月在倫敦一口氣推出兩部少於一小時的劇作──《Here we go》 (英國國家劇院)及《Escap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