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聲評  |  2011年   |  所有類別

 「四海聲評」由海外或本地作者撰寫,評論香港以外的演藝節目或現象。本欄部份為轉載文章,首刊資料刊於文末。

共 10 筆
文︰小西|上載日期︰2011年11月9日
九月中旬,有幸到台北市蘆洲李宅,觀賞台灣「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的全新創作《十牛圖》,並就「劇場與修行」的題目,出任其中一節演後談的嘉賓。 我們知道,《十牛圖》是禪宗的「圖文誌」經典,以牧童與牛...
文︰小西|上載日期︰2011年10月24日
最近,「文化報」的編輯耿一偉兄來電郵,希望我一連六期就劇評的寫作以及相關的問題,作出簡介與論述。他指出,文章的對象是普通讀者,我猜大概是指那一類對於劇場有一定興趣,工/課餘不時會到劇院看演出,甚至閑...
文︰小西|上載日期︰2011年10月24日
記得差不多兩年前,有文化雜誌編輯來電郵,向筆者開出「藝評需要理論嗎?」這樣的命題作文題目。編輯補充說,那是讀者自己提出的問題,而他們則找資深藝評人作出回應。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理論竟成為了令人如此...
文︰小西|上載日期︰2011年10月24日
之前,我曾經在〈劇評的起點〉一文中提到:「跟一般對於『觀劇』經驗的理解不同,我覺得『觀劇』首先並不是一種理智與情感的經驗,而是一種身體經驗。所以,嚴格來說,我們不單以眼睛與耳朵『觀賞』演出,很多時候...
文︰小西|上載日期︰2011年10月24日
筆者上次在本欄提到,評論演出的時候,「不要寫你看不見的,只寫你看得見的」。換言之,戲劇評論的主要分析對象,首先是具體時空下的演出本身。這本是老生常談,但在現實中不少人卻或偏重劇本或戲劇文本的分析,或...
文︰小西|上載日期︰2011年10月24日
過去,我曾經在這裡反覆強調,戲劇必須由具體的演出出發,「不要寫你看不見的,只寫你看得見的!」但我在〈由演出出發〉一文中又提到,「事實上,我們可以把大部分演出視為『社會事件』,要把戲劇談得透徹,文化評...
文︰謝鴻文|上載日期︰2011年10月7日
當前國際上非常受矚目的繪本作家陳志勇(Shaun Tan),2011年以他繪本《失物招領》(The Lost Thing)改編的動畫在奧斯卡獲頒動畫獎,向來以慢工出細活著稱的陳志勇父親是馬來西亞華人...
文︰莫兆忠|上載日期︰2011年9月27日
在澳門,「文學」、「劇場」的關係曾是一場並非門當戶對的苦戀,說粵語的戲劇曾被指為「方言劇」而非「話劇」,報章不會刊登劇本,大概因為篇幅太長,但用沒法規範的粵語書寫成的劇本,似乎也是原罪之一,幸好後來...
文︰于善祿|上載日期︰2011年9月27日
日前答應《文訊》的邀稿之後,我花了一點時間翻查資料,主要根據歷年的《表演藝術雜誌》(自1992年10月試刊號起)、《表演藝術年鑑》(自1995年起),以及自己的看戲行程表及筆記(http://myp...
文︰陳國慧|上載日期︰2011年9月21日
把文學作品搬上舞台的實踐,對香港觀眾來說並非陌生;不論是中國、歐美的經典、當代作品,或是本土文學的創作,在不同階段都有多種形式的嘗試。然而隨著社會關注、劇場生態、創作環境的轉變,搬演策略都有不同程度...
共 10 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