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sm Online 3月號 表演藝術預視—有關可能或純粹想像的關鍵詞

 

專題:2019 表演藝術預視—有關可能或純粹想像的關鍵詞

http://www.iatc.com.hk/?a=group&id=artism_magazine

 

【編者的話】

文:陳國慧

 

我在2018年「雙城開評:滬港藝評深度交流計劃」中認識上海外國語大學藝術教育中心講師和藝評人李然,隨即邀請他擔任2019年1月的「藝評筆陣」主筆,他爽快答應,並在當月交來一篇令我感到相當有趣的文章《2078年第八屆「T/F」戲劇節掠影》(http://www.iatc.com.hk/doc/27978?a=doc&id=105849)。「筆陣」完全由當月主筆自由選題發揮,我沒想到他會寫一個「不存在」的藝術節,不過仔細一想,誰想到世界變化可以如此之大,想像的未來觸手可及,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台灣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耿一偉,應我們的邀請擔任「戲劇通——聽講現當代劇場這件事(香港篇.二):香港劇場發展與評論書寫工作坊」的講者,他在三月底的「當代劇場探索與突破」講座中提出加拿大媒體學者麥克魯漢(M. McLuhan)有關「藝術是社會環境的預警系統」的說法,並以契訶夫的劇作為例。如此,藝評人除了評鑑過去了的演出,隨著對作品、作者、生態和形式的觀察和累積,亦應兼備對未來演藝發展的前瞻和預測。

是次專題除了邀請本地藝評人參與外,也邀請了北京藝評人和紐約藝評人書寫他們的當下和預視的未來,至於台北的作者則主力是創作人,讀者大可按圖索驥找尋未來劇場發展的蛛絲馬跡。正如設計師Gary Tong為本期專題所設計的三組影像:合作(Cooperation)、處身/參與(Engagement)和科技(Technology),是編輯部總結專題文章的三個有關「未來」關鍵詞,既是藝術發展的方向,也是人文關注的實踐。即將於2019年4月15日晚上舉行「IATC(HK) 劇評人獎」2018頒獎禮,完整入圍名單已公佈(http://www.iatc.com.hk/doc/105879),其中三位評審特別為2018下半年的作品撰文,我們隨後亦會推出評審點評的短片,是今年「劇評人獎」的新嘗試;當然我們亦致力讓作品的記錄得以透過劇評整理,因此「藝評空間」仍然是我們努力開拓的欄目。至於「藝評沙龍」說的雖然是藝評廣播節目《演藝風流》的停播,但我們更關心的是未來——藝評在不同媒介滲透的可能性、流動性和多元性——如此,藝評其實生生不息。

編輯小組
陳國慧、洪思行

文字編輯
洪思行

助理編輯
楊寶霖、葉懿雯

英文編輯
黃進之

版面編輯
廖嘉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