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多角度思考的《和媽媽中國漫遊》
文︰星池 | 上載日期︰2015年2月4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攝影:Joe Hui
演出單位︰糊塗戲班 »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日期︰22/11/2014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2012年初觀看「糊塗戲班」的演出《惡童日記》,試圖糅合面具及沙畫等藝術手法,甚具挑戰,之後,劇團便向此方向繼續探索。是次改編真人真事的《和媽媽中國漫遊》,來到三度公演,與首兩輪公演的場地有別,演員亦有變動,可見須再花心思排練。這個故事本已難於搬演,但以面具、音樂、形體動作等豐富手法,運用想像力及添點詩意,成功把七十四歲兒子騎上破舊三輪車,載了九十九歲媽媽遠走三萬公里,從中國北端遊歷至南方共達九百天的事跡,流暢地呈現在舞台上。

 

舞台高處設有現場敲擊、結他及口琴的現場演奏,演員吳鳳鳴也會分身成歌者,於過場及劇中用音樂或歌曲有效地推進劇情,如劇一開始,觀眾即隨〈黃土地〉一曲融入劇中世界,作曲及音響設計的Frankie Ho該記一功。此劇的舞台簡約,僅靈活地運用木箱、木板及木棍等作道具,營造場景,而兒子雙手持手把及媽媽手攜車輪,已成三輪車。其中一段,母子要騎過崎嶇小道,演員移動木棍以作障礙,互相配合,印象深刻。儘管是次演出沒用沙畫投射為佈景,也嘗試運用幼沙,如以沙作冰雹,四方八面灑在母子身上,畫面震撼。遍地泥沙,甚有鄉土味道,年三十晚的過場,演者跳起舞蹈,濺起細沙,亦甚優美。最後,使用面具這種藝術手法,令六名演員迅速變成十多個角色,有效確立身分及年齡。戴上面具,臉部被遮擋,更需要配合動作聲線,而劇中演員全也表演恰如其分,尤以飾演母子二人的魏綺珊及陳文剛最出色。面具本是冰冷,卻漸漸感到溫度,無阻溫情傳遞。

 

全劇幽默而沒賣弄煽情,說教對白亦不突兀,去年五月才首演,短期內已三度公演,自有觀眾一再咀嚼的價值。宣揚孝道,在營營役役生活中,多久沒細看母親一眼,伴在身旁,更遑論如劇中主人翁陪看夕陽。旅途上,母子二人曾掙扎,最後卻揚言縱使無法到達目的地,西藏早已在心中,這種純粹的信念叫人動容,亦令觀眾自省生活。事實上,開場時已預示了兒子只可在西藏撒下媽媽的骨灰。

 

另外,從劇中可多角度思考人與人的相處。劇名為《和媽媽中國漫遊》,確是「和」而非「帶」,本是兒子希望讓媽媽見識這個世界,後來媽媽堅持前行,多少是因為見到兒子努力拉車的背影,劇末兒子亦言明,或者是媽媽陪自己去旅行才對。劇中的媽媽如頑童,也因年邁而遺尿,換轉角度,如瞧見當年媽媽是怎樣含辛養大兒子。還有在北京遇上的母女,或是分居於河上村與上海的父子,當中的媽媽或爸爸看似無情,在後來從另一角度演繹,實有原委,充滿親情。從塔河起行,主角母子二人先到達哈爾濱,住在當地的弟弟因憂心媽媽途中遇意外,反對旅程,與兄爭吵,兩人想法各異,其實從何角度看,也是出於對媽媽的愛。正如,對於這趟旅行,旁人會因自身的經歷有別而看法不同,重要是易地而處,嘗試理解他人行事背後原因及意義。


(原載於2015年2月《藝訊》)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用文字把欣賞的演出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