昇華就在當下——評第六屆香港國際室內樂音樂節「室內樂下午茶」
文︰朱振威 | 上載日期︰2015年1月26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照片提供:飛躍演奏香港
主辦︰飛躍演奏香港
地點︰香港大學百周年校園李兆基會議中心大會堂
日期︰18/1/2015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林昭亮主理的香港國際室內樂音樂節(下簡稱「音樂節」),今年繼續帶來粒粒巨星,首首經典。一月十八下午的「室內樂下午茶」音樂會,並沒有因為是午間音樂會而取輕鬆之作,帶來三首份量十足的曲目。

 

一如以往欣賞過的音樂節節目,林昭亮都會出來作簡短導賞,這次一同出場還有「飛躍演奏香港」的創辦人及行政總監費詩樂(Andrea Fessler)。林昭亮的導賞都能一針見血,立時引起觀眾的興趣:試問一個未曾認職貝多芬《降E大調七重奏》的樂迷,聽到林昭亮說當年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首演後樂評竟說貝多芬不要再寫這樣曲子了,「多寫像七重奏的樂曲吧」,豈會不立即觸發強烈好奇心?

 

開場是鋼琴家魏斯(Orion Weiss)及吳菡四手聯彈舒伯特四樂章一氣呵成的《F大調幻想曲D.940》。為著方便魏斯未有穿禮服外套(林昭亮已向觀眾「備案」),縱觀全場演出,他與吳菡在不少段落確實幾乎有如大打出手(一笑)。第一樂章兩人奏得非常平穩,吳菡強而有力的低音為樂曲定下一個肅殺莊嚴的氣氛。而在吳菡穩如泰山的低聲部襯托下,魏斯得以自由歌唱。

 

荀白克《昇華之夜》是早期作品,這次以原裝弦樂六重奏呈現。第一小提琴比弗(Martin Beaver)與第二大提琴格林史密斯(Clive Greensmith)兩人是東京弦樂四重奏解散前最後一代成員;第一中提琴陳則言是福爾摩沙弦樂四重奏創團成員,而第二中提琴拉帕特(Pierre Lapointe)是參演是次音樂節的艾舍弦樂四重奏成員;加上林昭亮與艾德敦(David Atherton)年代的「港樂常客」夏里奧(Lynn Harrell),如此陣容自然令人期待。樂曲甫開始那下行音階旋律已經將戴美(Richard Dehmel)原詩的意境帶到音樂廳。整個演出六人都奏得揪心掏肺,張力爆棚卻又保持音樂的流動,樂思一直有機地展開生長,將樂曲糾結的情緒表露無遺,是一個大器的演繹。而他們的弱奏更是令人擊節讚賞,那不是音量上弱掉這麼簡單,卻更是一個音色上的考量,足見各人藝術修為,也可見李兆基會議中心大會堂的厲害——這也造就了那個美得不可方物的結尾,實實在在的把聽眾引領到一個昇華的境界!樂曲開始前費詩樂以英語朗誦了戴美《昇華之夜》英譯本,筆者卻想終究我們聽藝術歌曲也不必譯詞演唱遷就,觀眾也自會閱讀場刊知道詩作內容,既欲以朗誦展示詩作韻味何不以原裝德語演繹?

 

下半場一曲貝多芬七重奏,由另一位港樂常客竹澤恭子帶領港樂樂師凌顯祐、鮑力卓(Richard Bamping,去年音樂節救場演出蕭斯達高維契三重奏至今難忘)、江藺與莫班文(Ben Moermond),以及另外兩位音樂節客席音樂家哈華(Burt Hara)及張達尋同台獻技。此首以六個樂章的嬉遊曲形式寫成的七重奏是貝多芬三十歲時首演的作品,當時他仍在構思第一交響曲,然而貝多芬那時期的多部室樂合奏作品,都似是為了邁向交響曲創作做準備,因此這部七重奏的寫作手法,也見管弦樂的影子——四部弦樂加上單簧管、巴松管與圓號,儼如一隊小型管弦樂團。也許樂手在五位在樂團工作(四位港樂樂師與單簧管手哈華),合拍程度有如多年拍檔。七位樂手音色融和,平衡一流,令人忘記大家都是為了這次音樂節才聚頭。獨奏家出身的竹澤恭子自然搶眼,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圓號手江藺,音色與音量的超卓控制,令他在合奏中收放自如,獨奏段落更見其功架。與上半場相比,下半場氣氛輕鬆得多,樂曲在一片歡樂中結束。

 

看香港國際室內樂音樂節的節目最大特色是總能不住提醒觀眾賞樂的快樂,我想這是林昭亮最想透過音樂節達到的使命。音樂演奏部分都是用心製作而又令人喜悅這是毋庸置疑,其他安排如與贊助商合作提供免費熱飲帶來貨真價實的「下午茶」也是一件樂事,然後見到比弗在中場休息後與其他林昭亮等其他音樂家入場欣賞下半場前,卻拿著場地人員那個三音鋼片琴「即興」演奏樂曲催促其他觀眾入場,不禁想:這樣愉悅的音樂氛圍,你能在香港其他地方找到嗎?

 

謝謝林昭亮!謝謝飛躍演奏香港!


按:完場碰到年輕友人,曰「這是我第一次現場看竹澤恭子」,頓覺歲月催人。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中文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系首屆本科畢業生。畢業後一直飄泊於各式文化事業:從唱片公司數據庫主任到電台客席主持到男性雜誌編輯到中學教師不等。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音樂總監兼指揮,同時擔任多家學校之敲擊導師及樂隊指揮。自中學起筆耕多年,樂評影評文化評論時裝鐘錶人物專訪一概寫過,作品散見於港台兩地媒體。